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BL),1906年Goachim等首次报道,血和骨髓中以嗜碱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患者除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外,还有因高组胺血症所致的荨...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BL),1906年Goachim等首次报道,血和骨髓中以嗜碱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患者除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外,还有因高组胺血症所致的荨...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是由嗜血流感杆菌引起的人类的外源性急性化脓性感染或内源性继发感染。
2013-05-15查看详情
硬皮病样疾病(scleroderma-like disorders)包括嗜酸性筋膜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osinophilia-myalgia syndrome,EMS),病人表现为硬皮...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是膀胱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清,多数认为与细菌、药物、异体蛋白及食物过敏原有关。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以外周血及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常累及心脏、肺及神经系统,并呈进行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以外周血及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常累及心脏、肺及神经系统,并呈进行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013-05-15查看详情
1965年,伊势、太藤首先报道本病,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提出新的命名,称之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到1981年,日本已报道50例。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性腺瘤(oxyphilic adenoma))又称嗜酸细胞腺瘤(oxyphil cell adenoma或大嗜酸粒细胞瘤(oncocytoma),是由细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的大细胞,即大嗜酸粒细胞组...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0.45)×109/L(400~450/mm3)。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细胞增多性复发性肉芽肿皮炎(Recurrent grannulomatous dermatitis with eosinophilia)又名嗜酸细胞增多性蜂窝织炎(Eosinophilic cel...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Kaiji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3例EG病人,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肿瘤细胞大多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少数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由于肿瘤或增生细胞阵发或持续性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CA)及...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肿瘤细胞大多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少数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由于肿瘤或增生细胞阵发或持续性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CA)及...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肿瘤细胞大多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少数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由于肿瘤或增生细胞阵发或持续性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CA)及...
2013-05-15查看详情
嗜麦芽黄单孢菌又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该病近年已成为呼吸疾病的较常见病种,并有其临床特点。有发热、咳嗽、胸痛,60岁以上患者大多数免疫功能差。
2013-05-15查看详情
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pyrimidine 5′-nucleotide deficiency,P5′ND)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与RNA分解代谢有关的酶缺乏症,是...
2013-05-15查看详情
器械性食管损伤指食管的医源性损伤,器械性食管损伤穿孔在临床中占食管穿孔的很大部分。内镜检查,食管扩张术及食管置管术,均可因操作不慎或食管潜在病变而导致穿孔。
2013-05-15查看详情
囊性肾病(cystic kidney disease)是指在肾组织中出现单个或多个内含液体的囊肿性肾脏疾病。近年诊断手段有了很大进步,过去认为很少见的囊性肾病,现在发现它是一组很常见的疾病。如B型超声...
2013-05-15查看详情
囊状淋巴管瘤(cystic lymphangioma)又称囊状水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质,是肿瘤和畸形之间交界性病变。故本病多见于儿童,一般不自行消退...
2013-05-15查看详情
囊状淋巴管瘤(cystic lymphangioma)又称囊状水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质,是肿瘤和畸形之间交界性病变。故本病多见于儿童,一般不自行消退...
2013-05-15查看详情
猪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而感染。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
2013-05-15查看详情
斯氏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 skrjabini)又称四川并殖吸虫病,是由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人体所致,其蚴虫在体内各处游走,引起皮下组织器官的炎...
2013-05-15查看详情
四环素是由金霉素催化脱卤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四环素牙(tetracycline pigmentation teeth)是一种在牙齿发育期中对四环素族药物使用不当所致的内源性...
2013-05-15查看详情
淋巴水肿是指人体某部分由于淋巴系统缺陷引起淋巴液回流受阻、反流,导致肢体浅层软组织内体液集聚,继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筋膜增厚及整个患肢变粗的病理状态。 1.淋巴解剖 淋巴系统是一个独立的...
2013-05-15查看详情
四肢血管损伤是常见的严重创伤之一,约90%发生在一侧肢体。战时下肢血管损伤多见,平时上肢多见。四肢动脉血管损伤的程度依次为:股动脉、肱动脉、腘动脉。二战时主要采用结扎治疗肢体血管损伤,截肢率极高,Hu...
2013-05-15查看详情
四边孔综合征(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即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主要表现是腋神经支配的肩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受限。可继发...
2013-05-15查看详情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
2013-05-15查看详情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
2013-05-15查看详情
本病也称Weber-Christian综合征,呈一种特发性的主要累及躯干和大腿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或为片状斑块,同时伴有发热,部分病例可累及内脏。具有多系统损害的回归...
2013-05-15查看详情
回旋形线状鱼鳞病(ichthyosis linearis circumflexa)亦称Nethert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出现。皮损为泛发性游走...
2013-05-15查看详情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yrate atrophy of choroid and retina,GA)是一种遗传性、与氨基酸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通常从赤道部开始,向中心及周边部扩展,最后累及眼底大部...
2013-05-15查看详情
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手术前后病人普遍存在心理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应激反应。术后精神障碍并非为独立疾病单元,其中有心因性反应,内因性精神病的诱发,但大多为症状性精神障碍。 外科手术后精...
2013-05-15查看详情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既往身体健康的妊娠妇女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她们大多是以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或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发病时间局限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这种特殊...
2013-05-15查看详情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既往身体健康的妊娠妇女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她们大多是以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或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发病时间局限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这种特殊...
2013-05-15查看详情
围绝经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卵巢功能停止,产生雌激素功能逐渐丧失致使外生殖器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改变。通常40岁左右皮肤出现老化特征,绝经后5~10年改变明显。外阴白色病变...
2013-05-15查看详情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围绝经期功血,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也就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此期主要以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主。围绝经期妇女在经历一段月经不...
2013-05-15查看详情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经可分为自然绝...
2013-05-15查看详情
绝经期系指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逐渐过渡到失去生殖机能的时期称绝经期。月经的终止是最为明显的标志,过去也称更年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建议停用“更年期”一词,改用围绝经期、绝...
2013-05-15查看详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