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颌面部放线菌病
疾病别名:颌面部放线菌病;maxillofacial actinomycosis
英文名称:Actinomycosis of maxillofacial region
颌面部放线菌病 是什么?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引起的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疾病,其特征为瘘管形成并排出硫磺颗粒的脓液,放线菌可侵犯皮肤、骨骼及内脏,好发面颈部软组织及颌骨。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已发现放线菌有10余种,其中作为人类口腔、扁桃体、眼结膜和女性阴道等部位正常菌群的有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黏性放线菌、溶牙放线菌和梅氏放线菌等。人正常口腔定植部位主要在牙菌斑、牙石、龈沟、唾液和扁桃体部。被公认为引起人放线菌病的是衣氏放线菌(wolff-Israel),在牙石中放线菌数可达6.32×106/g湿牙石。在正常情况不发病;当机体罹患疾病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导致免疫力降低时,在局部创伤或炎症基础上,发生正常定植菌的移位而发病。因此放线菌病实际上是病源性放线菌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放线菌呈分枝的丝状体,其形状大小变化较大,丝状体长度在1.5~50μm。放线菌虽为兼性厌氧菌,但衣氏放线菌在厌氧或微氧环境中生长更好。该菌为革兰染色阳性、无耐酸性、无鞭毛和芽孢的丝状杆菌。在放线菌感染的肉芽组织和脓液中,放线菌常繁殖成团,表现为淡黄色、直径在1~2mm的所谓“硫磺颗粒”,即由密集的菌体及菌丝所组成的“颗粒”。 面颈部是人类放线菌病的高发部位,约占一半以上。感染的途径主要为口腔、扁桃体,正常菌群中的衣氏放线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条件下,通过下颌智齿冠周的盲袋、牙周袋、龋坏牙的根管、拔牙创口、口腔黏膜及皮肤外伤的创口,进入深层组织,引起软、硬组织感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