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干酪性鼻炎
疾病别名:干酪性鼻炎;胆脂性鼻炎;鼻胆脂瘤
英文名称:rhinitis caseosa
干酪性鼻炎 是什么?
干酪性鼻炎(rhinitis caseosa)是一种少见鼻腔疾病,其特点是一侧鼻腔内充满恶臭的干酪或豆腐渣样物,伴有肉芽组织形成,偶可双侧发生,多数情况下累及同侧鼻窦(干酪性鼻窦炎),随着干酪样物积聚,可侵犯黏膜及骨质,使骨质吸收、破坏或死骨形成,晚期常发生面颌部畸形。 干酪性鼻炎由Duplay于1868年首次报告,随后报道不断,1936年Meyers buring等收集100例,1942年Polson对以往病例进行综合分析158例,并有丰富的论述,国内黄嘉裳和薛兴尧于1955年首先报道4例干酪性鼻炎病例,1997年魏新邦等查阅文献综合57例,以上报道数量说明本病发病率较低。 发病年龄国外文献报道2~80岁,以30~40岁多见;国内报道8~70岁,40岁以上占60%。本病性别上差异,国外Meryers Burying等分析100例中,男性57%,女性43%,国内资料完整35例中,男22例(63%),女13例(37%),男性多于女性。 此病多数只累及一侧,两侧同时发病极少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文献中仅有6例两侧同时受累,一般常发生于鼻腔,也有侵犯累及鼻窦的报道。1961年Craing曾报道1例干酪性鼻炎广泛累及上颌窦、筛窦、蝶窦、眼眶、枕骨底部。国内35例中,有9例同时累及上颌窦,4例累及上颌窦及筛窦。 本病的命名较混乱,干酪性鼻炎是由Duplay首先报道和命名的,之后还有命名为干酪样臭鼻症、干酪性鼻卡他、胆脂瘤性鼻炎及干酪性鼻溢症等。在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之前,按其临床特征,鼻腔大量干酪性物而命名为“干酪性鼻炎”比较合适,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