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性眼炎 如何诊断严格地说,交感性眼炎最确切的诊断必须有病理组织学依据。但本病是一种能导致双目失明的严重眼病,为了及时抢救,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不能因等待病理检查结果而贻误治疗。另外,当刺激眼仍保留一定视力时也不能贸然摘除眼球。所以当穿通性外伤眼炎症持续存在,健眼一旦有畏光、流泪、视疲劳等症状时,应立即予以检查。如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下无任何阳性体征者,为交感性刺激,无特殊病理意义,但也应每天或每天数次进行复查,特别是伤后8周之内,更需高度警惕发生交感性眼炎。反之,如发现有前段或后段葡萄膜炎症体征者,即可作出交感性眼炎的临床诊断。
交感性眼炎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刺激眼与交感眼的病理组织检查,除刺激眼有外伤性改变外,其余完全相同,均具有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的特征。整个葡萄膜组织因炎症细胞浸润而增厚,尤以脉络膜为显著,厚度可达正常的2~3倍乃至5~6倍。全葡萄膜有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及Langerhans巨细胞浸润。脉络膜病变始于大血管层,在血管周围出现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形成典型结节。结节中心为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周围为淋巴细胞,有些还能见到浆细胞,很像结核结节。但本病结节中巨细胞吞噬色素现象明显,而且不存在或极少酪样坏死。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因缺乏色素,所以较少受到侵犯,而在病变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也难免波及,覆盖其上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有局限性增生,呈扁平疣状或结节状隆起,色素细胞增大成梭形,杂有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称为Dalen-Fuchs结节。此种结节并非本病所特有,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也存在。视网膜静脉周围亦有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浸润,即交感性血管周围炎。炎症早期,虹膜病变以后层为主,因此容易发生后粘连。以后细胞浸润加剧,组织结节状肥厚,才使表面凹凸不平。睫状体炎症先起于血管层,有时也能见到Dalen-Fuchs结节。结节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转化、增生而成。 交感性眼炎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眼底检查在受伤眼或非手术眼出现Dalen-Fuchs结节及晚霞状眼底改变最有意义。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此病的急性期最常见和最典型的表现为静脉期在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出现多发性强荧光点状渗漏,在后期这些强荧光点可融合成片状强荧光(图1),在炎症严重的患者可形成类湖状改变。在疾病的慢性期或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患者,最常见的改变为造影早期出现多发性弱荧光区,后期染色,此种荧光改变的部位与临床上所见的Dalen-Fuchs结节的分布相一致。另外一个常见的表现是视盘在早期可表现为荧光渗漏。在一些患者尚可发现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血管壁染色等改变。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在疾病的活动期,可发现多发性弱荧光暗区,但分布不像Vogt-小柳原田病的弱荧光暗区那么规则。在复发性或慢性炎症的患者,可看到与检眼镜下所见Dalen-Fuchs结节相对应的弱荧光暗区。 2.B型超声波检查 可发现脉络膜增厚,此种改变支持交感性眼炎的诊断。 交感性眼炎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晶状体过敏性眼炎(phacoallergic ophthalmia)多见于白内障手术或晶状体遭受外伤囊膜破裂后,部分病例可引发另眼葡萄膜炎,与本病极易混淆。但前者在另眼发生炎症时,手术眼的炎症已完全或基本静止,而本病则相反,未受伤眼(交感眼)的炎症是在外伤眼(刺激眼)炎症持续或加剧时发生;此外,晶状体过敏性眼炎是对晶状体蛋白产生过敏,眼内可见晶状体物残留。尽管如此,两者的鉴别不仅在临床上非常困难,病理组织学上也不易区分。例如有些标本中既能见到交感性眼炎的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的典型改变,又能见到晶状体过敏性眼炎的围绕晶状体皮质的肉芽肿性炎症。曾提出过晶状体蛋白反应能诱发交感性眼炎,推测晶状体蛋白与视网膜有共同抗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