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屈光参差
疾病别名:屈光参差;屈光参差症
英文名称:anisometropia
屈光参差 是什么?
近视、远视、散光都是可以相对于单眼而言的,如果双眼在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时,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两眼屈光绝对相等,在人群中比较少见,或多或少表现出一定量的屈光参差,轻度差异是极普遍现象。1867年Kaiser首先将两眼屈光不等命名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可表现为多种类型。可以是一眼正视,另一眼为远视、近视或散光;或者两眼都有屈光不正,但两眼的度数或种类有所不同。一般规定,低于1.5D的屈光参差属于生理性,而国外大多将双眼一条子午线或多条子午线相差1D以上的称为屈光参差。散光性屈光参差更为多见。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远视的度数在不断减轻,而近视的度数在不断发展,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除上述的发育因素外,创伤和其他疾病亦可引起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多数是先天性的,并且常合并程度不同的面部发育不对称。两眼屈光绝对相等者,在人群中比较少见。 临床上从是否有双眼单视(障碍)出发,而把屈光参差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但又难于划分它们的标准界限。国内外大多数作者多以两眼屈光度相差2.0D以上者列为病理性屈光参差;也有将相差1.0D以上者列入病理性屈光参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提出的统一试行标准,将屈光参差定为两眼屈光度相差为球镜≥1.5D,柱镜≥1.0。 屈光参差相关的问题有:①双眼矫正镜片不等的棱镜效应;②双眼所需不等的调节;③双眼不等的相对放大率。根据屈光参差的不同程度有不同的症状表现。轻度的屈光参差尚可以融像,产生立体视,此时患者大多靠调节来维持,但由于双眼的作用是同时的,为了使一只眼睛的像变清楚,就要动用调节,这样会影响到另一只眼睛,产生矛盾,从而造成视物疲劳;如果屈光参差发生于幼年且参差量较高,会产生一眼的抑制,进而发生废用性弱视,还可能继发外斜;有些患者参差度数较高,融像已经相当困难,索性养成了两只眼分别视近,视远的习惯,我们称之为交替性注视,这样不需要太多调节,主观感觉也没有太大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