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脾功能亢进
疾病别名:脾功能亢进;脾机能亢进
英文名称:hypersplenism
脾功能亢进 是什么?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指各种不同的疾病引起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的概念形成有其历史过程,早在1898年Banti曾提出具有脾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可归为一种病征,认为它发展至晚期还有肝大,并有肝硬化腹水等。1907年Chauffard曾提出“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来描述这类症状。1920年Eppinger与Chauffard又认为这些症状与脾脏破坏红细胞的功能增高有关。1916年Frank认为是网状内皮系统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有关,直至1947年Dameshek进一步认为“脾功能亢进症”是通过体内“内泌素”途径抑制骨髓,引起脾肿大的病变。 一般认为脾功能亢进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这种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脾窦的增生增强了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至1955年Dameshek又归纳了判断脾功能亢进应有以下4个主要表现:①外周血缺乏一系或一系以上血细胞。②骨髓对其缺乏的细胞呈相应代偿性增生。③脾脏肿大。④脾切除后各种有关症状能纠正。但以上4条并非符合所有的脾功能亢进病例,例如:①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可不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还能代偿而不出现外周红细胞减少。②脾功能亢进患者亦可出现骨髓增生减低者。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虽然脾脏产生抗体增多,不一定有脾脏肿大。④脾切除后,各种症状得以纠正也是回顾诊断的重要条件,此要求是严格而合理的,当然也要考虑脾功能亢进的病因,早期与晚期不同,治疗效果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