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缺血性心肌病
疾病别名:缺血性心肌病
英文名称:ischemic cardiomyopathy
缺血性心肌病 是什么?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970年,Raftery和Burch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能导致心肌弥散性纤维化,继而产生一种与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不易区别的临床综合征。Burch等将这种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这个名称后来扩大了含义,经常用来描述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许多心脏异常。缺血最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可由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或冠脉血管炎等引起。按照George.A和Pantely 1984年将之定义为:由于收缩功能降低和(或)舒张功能改变引起的心室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或慢性损害过程中急性发作。急性损害通常是由于短暂的缺血,慢性损害通常是心肌纤维化。这种因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纤维化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散性的。没有其他合并存在的疾病能解释出现的症状和心室功能损害,排除了孤立性室壁瘤,或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结构异常,如二尖瓣反流和室间隔穿孔。 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缺血损害程度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