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如何诊断由于引起呃逆的病因甚多,所以对其病因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并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完成。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呃逆发生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影响进食或睡眠,既往呃逆发作状况等甚为重要。如患者多年来经常有呃逆发作,无须治疗或经一般对症治疗后呃逆即可停止,多提示呃逆系饮食不当、胃肠道胀气或神经性因素所致;如果呃逆正在胸、腹部大手术后发生,多提示呃逆系因胃肠麻痹、胀气或膈肌受到刺激所致;如果白天呃逆频繁发作也无其他症状伴随,夜间并不影响睡眠(睡眠时呃逆可停止发作),则多为神经性因素所致;若患者呃逆的同时伴随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伴有病理性神经反射,则多提示呃逆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呃逆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胸痛等症状,应考虑有肺、支气管或纵隔病变;呃逆同时伴有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进食梗阻感等,应考虑到呃逆系因消化性溃疡、胃癌、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癌、食管癌、食管裂孔疝或肝、胆道病变所致。因此,经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检之后,多数患者的呃逆可大致明确其病因。 呃逆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如考虑呃逆系因全身性感染、中毒或尿毒症引起时,则应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例如疑为败血症时应行血液分析、血培养或骨髓培养等检查。尿毒症时应行肾功能检查等。
呃逆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可观察食管、贲门、胃及十二指肠有无炎症、扩张、狭窄、溃疡或肿瘤性病变,有无食管裂孔疝或贲门失弛缓存在,对呃逆的病因诊断常有重要的帮助。 2.胸、腹部平片 X线胸片可观察有无支气管、肺及纵隔病变;腹部平片可观察有无肠腔高度胀气(包括结肠肝曲和脾曲)、有无肠梗阻表现、横膈上下有无异常等。 3.胃镜检查 对呃逆病因不明确,行胃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与钡餐检查相比较,内镜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更高。 4.腹部B超检查 怀疑呃逆是胆石症、胆囊炎或肝脓肿、肝癌等肝胆病变引起者,应首选B超检查。B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或诊断依据。 5.CT或MRI检查 如考虑呃逆是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则应及时行颅内CT或MRI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或性质。如胸部或腹部病变在其他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时,也可行CT、或MRI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呃逆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引起呃逆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扩张、胀气、蠕动减弱或麻痹,腹腔内胆囊、胆管、肝脏术后或胃肠手术、前列腺术后。此外,神经性呃逆也不少见。而胸腔内疾病、横膈本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导致的呃逆均较少见。因而在鉴别诊断上重点应注意以下各种疾病。 1.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贲门癌、多种原因引起的胃潴留、胃扩张或胃腔狭窄(包括幽门梗阻、皮革胃、胃窦癌等)都可导致呃逆的发生。根据这些病变的临床表现,结合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2.肠道疾病 如肠梗阻、肠麻痹时可发生呃逆。根据腹痛特点及伴随的恶心、呕吐、不排便、不排气、肠鸣音高亢等表现,再结合X线平片检查,肠梗阻、肠麻痹、肠高度胀气的诊断常无困难。 3.胆道与肝脏疾病 如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癌、肝脓肿或肝癌等疾病,根据这些疾病的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及恶心、呕吐、畏寒发热、黄疸等症状、体征,再结合B超或CT、MRI等检查可确立诊断。 4.腹腔、盆腔内脏器官手术后 包括胆道、肝脏及胃肠手术,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女性盆腔手术等。呃逆在这些疾病手术后发生者,系提示手术后可能导致了肠麻痹、肠胀气,或因炎症、手术本身刺激了膈神经所致,诊断常易成立。 5.神经性呃逆 系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女性较多见,发病常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焦虑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性格内向,思想不开朗,易生闷气。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频繁的呃逆(嗳气),这种呃逆常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在医务人员面前或人多的场合,其呃逆可频繁发作,而在分散其注意力或单独一人时,呃逆可减轻或终止,虽有呃逆但不影响睡眠(即睡眠时无呃逆现象)。由于频繁的呃逆,其结果是将大量的空气吞入胃内,所以患者常感腹胀加重,少数患者吞入的大量气体可随胃肠蠕动而进入肠道,因结肠肝曲或脾曲位于结肠的最高位,所以气体可积聚于肝曲或脾曲,重者可导致左、右上腹部的隐痛与膨胀感,称之为肝曲综合征或脾曲综合征。当影响到膈肌时可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