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与黑粪 如何诊断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 上消化道出血时,若每天出血量达5ml以上,粪便隐血试验即可呈阳性;每天出血量超过50~70ml以上时,粪便可呈黑色。黑便一般较黏稠,如柏油状。若胃内积聚的血量超过350~400ml以上时,则可引起呕血。 由于血液在胃内停留或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经胃酸的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故呕出物的色泽呈棕褐色或似咖啡渣样。当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则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所以粪便呈黑色。 如果患者出血量大,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很短,则呕出的血色可呈暗红,甚至鲜红,且常有凝血块。同样道理,大出血时如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则可排出暗红色血液,或者看似黑便,但用水稀释后,可见到有暗红的血液混在其中。 一般而言,出血量的大小与破裂血管的大小、是动脉或静脉破裂有密切关系。较大静脉血管破裂,其出血量大;小动脉破裂的出血量也大;广泛的毛细血管渗血,其出血量一般也较大。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1)呕血和(或)黑便的次数与量: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呕血和(或)黑便的次数与量显著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无再呕血、黑便或数天无黑便或大便已转为黄色则提示出血已基本停止。 (2)临床表现:患者出血后的症状,如头晕、心慌、冷汗等减轻或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即脉搏不再增快,血压不再降低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3)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较稳定,不再进行性下降或血尿素氮逐渐降至正常,均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4)如患者留置有胃管,则从胃管抽吸出的血液其色泽逐渐变淡,提示出血已减轻,当抽出含有胆汁的清亮胃液时,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胆汁系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内,如不伴有血液时,提示降部无出血性病变或者出血病变已停止出血)。 5.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患者可作出初步的病因诊断,而确诊常需依赖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呕血与黑粪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1.血象变化 在出血的早期,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等可无变化,只有当组织液渗入血管内或补给等渗液体扩充血容量、血液被稀释后才出现贫血的表现,患者常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常升高。大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可达1万~2万,出血停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其原因是患者常存在有脾功能亢进。 2.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出血后,由于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肠黏膜吸收,故可引起血中尿素氮浓度增高,称肠原性尿素氮增高。在出血后的数小时,尿素氮即可增高,一般在24~48h达高峰。如尿素氮继续升高,可能是继续出血或者系大出血后,因有效血容量减少,而致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所导致的肾性尿素氮增高。因此,在排除了肾性尿素氮升高的因素之后,监测血尿素氮的变化是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的一项有用指标。 3.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常可依赖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除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外,还可见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都增高)、总蛋白、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增高、转氨酶增高等有利于肝硬化的诊断。出血后短期内胆红素浓度增高应考虑胆道、胰腺及壶腹部病变。 呕血与黑粪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B型超声波检查 如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特征性改变,即有利于肝硬化的诊断;如发现局部胃黏膜显著增厚则有利于胃癌的诊断。 2.CT或MRI检查 对诊断肝硬化、胆道病变及胰腺病变有较大的帮助,也有利于中、晚期胃癌的诊断。 3.X线钡餐检查 一般而言,在大出血时不宜行X线钡餐检查,因有可能加重出血或再出血,故多主张钡餐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稍稳定以后进行。但此时钡餐检查的病因诊断阳性率则明显降低,例如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等的诊断会发生困难。因为这些病变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但是钡餐检查对于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等病变仍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4.胃镜检查 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重要的方法之一。且可在出血后的24~48h内行紧急胃镜检查,以确定食管、胃或十二指肠有无出血性病变,其阳性率可达95%左右。如发现病变后再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则可确定病变的性质;如果是在出血停止后再作胃镜检查,则其阳性率可大为降低,有可能仅达40%~50%。 5.选择性血管造影 经上述检查手段还不能明确出血的病因时,可行选择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检查。多主张在出血的情况下立即行造影检查,其出血的部位或病变的性质多数可获得诊断,例如发现造影剂从某破裂的血管处溢出,则该血管处即是出血的部位。当发现异常的病变血管时,可根据该异常血管影作出是否有血管畸形的病因诊断。
呕血与黑粪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由于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甚多,故需鉴别的疾病亦多,以下仅就常见的疾病进行简要的鉴别。 1.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1)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胃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0%~15%,而十二指肠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25%~30%。 (2)既往有溃疡病史或有溃疡病出血史,多数患者以冬春季节好发。 (3)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多呈隐痛、烧灼样痛。多数十二指肠溃疡者有饥饿痛或夜间痛醒。 (4)疼痛一般具节律性。胃溃疡多为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疼痛发作,持续1~2h,至下餐前疼痛逐渐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餐后3~4h发作(即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疼痛常消失。 (5)服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剂疼痛可缓解或消失。 (6)少数病例可无上腹痛,无反酸、嗳气等症状,而仅以呕血和(或)黑便为首发症状,此种病例占消化性溃疡病例总数的10%~15%。 (7)X线钡餐检查,如发现龛影征对诊断有重要帮助。 (8)胃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溃疡的形态与大小,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立诊断。 2.急性胃黏膜病变 (1)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20%左右。 (2)常有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的诱因存在。这些诱因包括: ①服用过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等。 ②饮酒,尤其是酗酒后。 ③多种应激状态,如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疾病、重度烧伤等。 ④败血症,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 (3)常有上腹疼痛或隐痛,反酸、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也可以呕血和(或)黑便为首发症状。 (4)在出血后的24~48h内作急诊胃镜检查,如发现胃、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多处有出血糜烂灶时即可确诊。 3.肝硬化 (1)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8%~10%左右。 (2)常有病毒性肝炎史、长期饮酒史或慢性血吸虫病史。 (3)肝功能代偿期,多数患者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腹部膨胀等症状,可有皮肤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等体征。 (4)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除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腹壁静脉显露、腹水、蜘蛛痣和肝掌,脾脏肿大更显著,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即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也可呈白细胞与血小板的减少。 (5)多数情况下腹水呈漏出液表现。 (6)B超检查可发现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的特征性改变,如肝脏缩小,边缘呈锯齿状,肝内光点密集,门静脉、脾静脉内经增宽,脾脏肿大,肝前间隙可发现腹水或发现大量腹水(液性暗区)。如系血吸虫病所致,则肝内呈网络状结构。 (7)CT或MRI检查结果与B超相类似。 (8)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发现食管下端与胃底静脉曲张。 (9)肝功能异常。常表现为胆红素浓度升高,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或γ-谷胺酰转肽酶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严重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4.胃癌 (1)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