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
疾病别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
英文名称: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induced nephropathy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 是什么?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作为抗风湿和止痛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全世界每天有3000万~4000万患者在使用NSAIDs。在日本,1989年有关NSAIDs的处方高达1.8亿张。我国尚无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由于人口众多,推测可能是世界上使用NSAIDs最多的国家。因此,广大临床医生应正确地掌握NSAIDs使用的适应证,充分了解其诸多的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按其化学结构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水杨酸类 包括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双尼酸(二苯水杨酸)等。 2.苯胺类 如非那西汀、醋氨酚(扑热息痛)。 3.吡唑酮类 如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羟基保泰松。 4.其他有机酸类 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 均具有缓和止痛和解热作用,除苯胺类外均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不同种类的NSAIDs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栓素A2;除此以外,NSAIDs还可抑制炎症过程中缓激肽的释放、减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前列腺素、缓激肽都是致炎物质,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增加,局部炎症反应,NSAIDs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干扰缓激肽的生物转化过程,从而使炎症缓解或消失。 NSAIDs的肾脏损害有数种方式,包括由于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急性肾衰,引起小管间质肾炎而致直接肾毒性表现,如蛋白尿和高血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