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损伤 的病因1.开放性损伤 结肠损伤以开放性损伤多见,占结肠外伤的90%,多为锐器所致。在战时以刀、剑刺伤,枪弹及炮弹片之击伤为主;在平时可能发生腹部被刀、钉、木刺等刺伤的事故。 2.闭合性损伤 闭合性结肠损伤需较大暴力,多为钝性暴力所致,约占结肠损伤5%。常见有各种交通事故伤以及摔伤、打击伤、坠落伤、腹部挤压伤等。剧烈爆炸所引起的气浪和水浪,也可造成结肠的闭合性损伤。 3.医源性损伤 主要原因有: (1)肠镜检查损伤: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穿孔发生率约为0.1%~0.8%。通过纤维结肠镜行息肉摘除者,穿孔率明显增加,切除带蒂息肉者为1.9%,无蒂息肉为4.9%。穿孔发生率之高低与操作的熟练程度有明显关系。 (2)钡剂灌肠损伤:多发生在肠套叠钡剂灌肠复位中,发生率约为0.02%~0.04%。钡剂灌肠引起的结肠损伤虽罕见,但后果严重。 (3)手术损伤:可见于腹腔或盆腔手术,如脾切除损伤结肠脾曲,胃大部切除损伤结肠中动脉,造成结肠缺血坏死等。 (4)化学性损伤:此类损伤均由于诊断和治疗的疏忽所造成,虽然罕见,后果极为严重,如误用高浓度苯酚灌肠。 4.继发于血管损伤的结肠延期穿孔 极少数腹部轻微钝性伤,合并系膜血管损伤,因血运障碍,发生结肠坏死、穿孔。但结肠穿孔并不立即发生,文献报道有伤后9天才发生穿孔,有的病人甚至记不清外伤史,易误诊。此类伤多见横结肠、乙状结肠。 结直肠损伤 的发病机制1.病理 结肠损伤分为肠壁挫伤、系膜损伤血肿、肠壁不全破裂及全层破裂等。 结肠壁的挫伤多由闭合性损伤引起,肠壁局部肿胀、淤血,但肠壁完整。结肠壁的轻微挫伤通常可自行愈合,但严重的肠壁挫伤能导致严重后果,如黏膜脱落形成溃疡,浆肌层可能坏死而穿孔。细菌可经挫伤部位侵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挫伤部位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性挛缩造成结肠狭窄。 系膜损伤常合并有系膜血管伤。使系膜形成血肿。受累肠管发生血运障碍,可造成迟发性结肠坏死穿孔。 结肠壁的不全破裂只有肠壁的1层或多层裂开,通常是浆膜层或浆肌层的破裂,而黏膜及黏膜下层仍保留其完整性。因无肠内容物溢出,不会立即出现腹膜炎征象。不全破裂多数局部形成粘连而愈合。肠壁完全破裂者,小的破裂口可见黏膜外翻呈唇状,也可由于肠壁的肌肉收缩或黏膜由破口外翻、破口暂时被阻塞而无明显症状。较大的破裂或完全断裂者,有大量粪便进入腹腔而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结肠镜检查损伤是一种直接伤,造成肠穿孔。最易发生的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结肠肝、脾曲处。因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多已进行肠道准备,肠腔内较干净,穿孔后腹腔污染较轻。钡灌肠引起的结肠穿孔后果极其严重,这是因为带有大量细菌的钡剂进入腹腔,且与腹内脏器的浆膜面紧粘在一起,术中不易清除干净,可引起腹腔感染及肠粘连。 结肠闭合性损伤较少,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其中以合并小肠伤最为常见,其他易受累的器官有肝、脾、肾、输尿管、膀胱及骨盆或四肢骨折等。 2.病理分类 (1)根据结肠的损伤程度及病人有无休克分为3级(Flint分级法): Ⅰ级:损伤局限于结肠,破口较小,腹腔污染较轻,无休克。 Ⅱ级:结肠破口较大,中度腹腔污染,轻度休克。 Ⅲ级:结肠破口较大,有严重的组织缺损或血运障碍,重度污染腹腔,重度休克。 (2)根据有无其他脏器损伤分为单纯损伤和多发损伤。 ①单纯结肠损伤:指结肠破裂不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常见于医源性损伤和刀刺伤。 ②多发损伤:指结肠破裂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临床上多见,多发生于闭合性损伤。
流行病学表现结直肠损伤的发生率占平时腹部外伤的10%~22%,占战时腹部外伤的11%~38%,各种原因造成医源性结肠损伤的发生率为0.1%~4.5%。 单纯结肠损伤的病死率为4%~10%,而在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其并发症和病死率均增加4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结肠损伤的病死率几乎是10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多采用缝合关闭结肠损伤,病死率高达60%~7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中,损伤肠襻外置及近端结肠造瘘的常规应用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但仍约37%。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抗生素及抗休克措施的进展,以及对结肠损伤诊治技术的提高,结肠损伤的病死率已降至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