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热病 的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球杆菌,大小为(0.2~0.7)μm×0.2μm,无动力,且不形成芽孢,嗜氧。在含有葡萄糖-胱氨酸-血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本菌在水中存活能力强,可在13~17℃的自来水或井水中存活3个月,4℃水中存活5个月以上,可耐受-30℃低温。可在冻肉中存活3个月,咸肉中也能存活1个月。日光直射30min、56℃加热30min、60℃加热10~20min均可达到物理灭菌效果。本菌对消毒剂敏感,0.1%升汞水或1%煤酚皂溶液30s均可杀菌。0.1%三甲酚溶液2min则可杀死脾组织中的细菌。根据菌株对家兔的毒力和能否分解甘油而将全世界已知菌株区分为三个地理变种:其中以能分解甘油的美洲变种(Franicisellatularensis nearctica)的毒力最强;大多都不分解甘油的欧亚变种(Fr.t.palaearctica)的毒力较弱;中亚变种(Fr.t.mediaasiatica能分解甘油,但毒力弱。我国及近年在新疆北部地区分离出的菌株均属欧亚变种。
兔热病 的发病机制病原体经由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后,多数患者可在局部引起原发的溃疡病灶。细菌首先顺淋巴管达到局部淋巴结,引起炎性反应,以致淋巴结肿大。一部分细菌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他细菌则侵入血循环,继而引起菌血症。细菌随血液循环散布至各器官,引致心、肝、肺、脾、肾等脏器出现一系列病变。受侵害的局部皮肤形成溃疡,扩及深部组织则发生干酪坏死。溃疡周围通常集聚有多形核白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可在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内检出细菌。与溃疡相联通的深部和浅部淋巴结多被侵犯而呈局灶性坏死和化脓,但不发生腺周炎。肺部病变可见肺叶的实质性损害与胸膜下坏死灶的融合,并可发生脓肿。肝、脾、肾上腺可能肿大。咽喉、食管、胃、结肠、回肠、阑尾、肾、肾上腺、心包、脑与脑膜以及骨髓等许多器官均可发生肉芽肿,偶可发生中心性坏死或化脓。 流行病学表现1.传染源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模式,首先取决于病原体赖以存活的诸多不同的环境条件,类型众多的染菌环境和生物可归纳为3类传染源。即以兔形目和啮齿目为主的水陆栖哺乳动物,污染的水源、草垛、动物毛皮、猎物,以及蜱、虻等类媒介。主要传染源是野兔与鼠类。 2.传播途径 兔热病具有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破损皮肤直接接触到带菌的猎物,剥制、加工皮毛及肉类的过程,从事运草、移垛、打谷等农业活动,进食半熟肉和污染生水,与污染的水体接触乃至吸入感染性气溶胶等,都可引起感染。通过蜱、虻等媒介节肢动物吸血叮咬而造成的感染,也颇多见。这在经常活动于本病自然疫源的人群中是一重要的传播方式,可有季节性。土拉弗杆菌侵入人体的感染途径有皮肤、口腔及眼部黏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 3.人群易感性 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均呈中度易感。男性、猎人、屠宰工人、肉类及皮毛加工厂工人、牧民等的发病率较高,这与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得病后多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 4.流行特征 兔热病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部有瑞典和挪威以及阿拉斯加与加拿大,东部有中国和日本,往西则有土耳其、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本病尚见于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北非和西非地区似也有分布。本病的自然疫源在美国和前苏联的分布尤广。我国曾分别从患者、黄鼠、野兔、锐跗硬蜱、边缘革蜱和西藏革蜱中分离出菌株,确认在通辽、嫩江、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有本病或其自然疫源的分布。患者带菌量不多,对其周围几无传播危险。但本病多形态的自然疫源都对人类和动物的流行具有经久性的威胁。自然疫源有各种景观,如森林、草原、荒漠与河谷、岸滩以及沼泽地,后3种为自然疫源的适宜分布区。例如在美国,发病率的61%为黄鼠和野兔等所传播,由安氏革蜱、变异革蜱、美洲花蜱及沼兔血蜱等媒介蜱类传播者约占27%~56%。本病在前苏联的主要传播者为水鼠乎、田鼠、麝鼠、仓鼠、地鼠和家鼠等,媒介蜱类则为蓖籽硬蜱、边缘革蜱、网纹革蜱、刻点血蜱和罗斯扇头蜱等。欧洲和日本均以野鼠为主要传播者,欧洲的主要媒介蜱类为蓖籽硬蜱等,日本则为褐黄血蜱和日本硬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