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 的病因银屑病的病因尚未阐明。银屑病的临床异质性及明显的多基因遗传方式表明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参与其发生发展,其中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紧张应激、药物等环境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
银屑病 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银屑病是一免疫介导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异质性及明显的多基因遗传方式表明,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介绍如下: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人口调查、家族史、双胞胎及HLA研究均支持银屑病的遗传倾向。10%~80%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平均30%左右;单卵双生胎中同时发病的占70%,而双卵双生的仅占23%;并且有家族史者发病早于无家族史者,父母同患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早于双亲正常的患者。HLA系统中Ⅰ类抗原Al、A13、A28、B13、B17、B37和Cw6和Ⅱ类抗原DR7在银屑病患者中表达的频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HLA-Cw6位点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最明显,携带此基因者发生银屑病的相对危险性为20%。银屑病的症状、类型与HLA关系密切。研究一致认为,HLA-A1、B13、B17、Cw6、DR7与寻常型银屑病相关,HLA-B27与关节炎型银屑病相关,HLA-A13、A17、A28与红皮病型银屑病相关,HLA-A13、B27与脓疱型银屑病相关。所有这些都提示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作用累加达到一定的阈值,环境因素就能促发疾病的发生。 2.环境因素 双生子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率并未达到100%,因此提示,仅有遗传因素不足以引起发病,环境因素在诱发银屑病中起重要作用。最易促发或加重银屑病的因素是寒冷、皮肤外伤、链球菌感染、紧张和某些药物。 (1)感染:感染一直被认为是银屑病的促发或加重的因素。15%~76%患者有感染促发史。急性点滴型银屑病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1~2周内发病。一项对245名儿童期发病的银屑病患者研究显示:25%的患者在感染后发病,50%的儿童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2~3周后病情加重。Nlorlind报道53%的银屑病患者链球菌血凝集反应试验阳性,而性病患者的阳性率只有7%,其他皮肤病患者的阳性率是26%。发病前有咽喉部感染史的银屑病患者应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或扁桃体摘除后病情可好转。因而支持链球菌感染为本病常见的诱发因素。此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白念珠菌、皮肤真菌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也可能为其诱发因素。其机制可能是细菌毒素或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成分,通过朗格汉斯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给皮肤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暂时性活化,从而释放众多炎症介质,表皮生长因子等,引起皮肤增生反应。也有认为银屑病是与角蛋白有交叉反应的链球菌M蛋白特异性T细胞介导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精神紧张和应激事件:较多银屑病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前有明确的精神过度紧张、过度劳累、情绪抑郁等应激诱因存在。Farber等报道,精神紧张可使30%~40%的成年银屑病患者病情加重,儿童则高达90%。Farber等认为心理紧张等可使皮肤感觉神经释放P物质及其他神经肽增多,P物质可致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多及脱颗粒,引起银屑病患者中枢神经源性炎症。Narkkarinen最近发现神经组织与银屑病有关,P物质可能是银屑病再发的激发因素。 (3)药物:糖皮质激素长期系统应用后突然停药常引起银屑病的严重发作,锂剂、吲哚美辛(消炎痛)、抗疟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血栓药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均可导致银屑病样皮疹和诱发银屑病。这些药物可能是导致体内cAMP/cGMP、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F等的比例失衡,致使皮损斑块中炎症介质二十碳酸类物质增多,引起皮肤角化不全,表现为红斑、鳞屑而致银屑病。 (4)其他:包括外伤、妊娠、分娩及哺乳内分泌变化等。“Koebner现象”由外伤引起,此反应与损伤性质无关。其机制可能是,轻微外伤使角质形成细胞释放出白介素-1α,从而触发炎症并激活皮肤T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1型T细胞因子等致银屑病皮损的发展。部分女性诉妊娠期间皮损有所减少,甚至消退,提示女性激素可能也影响银屑病发展。 3.免疫因素 许多证据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其中辅助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些HLA抗原与银屑病的密切关系和在表皮增殖形成斑块前有单个核细胞的侵入,以及选择性细胞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在治疗上的明显效果均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炎症性疾病。 (1)体液免疫: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gA、IgE、C3a、C4a含量均高于正常人,并且存在抗角质层抗体。此外近来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和外周血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如IL-1、IL-6、IL-8、TGFα、IFNγ、ICAM-1和TNFα等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IL-10表达则显著降低。 (2)细胞免疫:抗原递呈细胞、角质形成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等均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中真皮浸润绝大多数为T淋巴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皮损的形成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T淋巴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1、6、8、TGFα、IFNγ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促发并维持银屑病的病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辅助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流行病学表现1.患病情况 银屑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差异很大,与种族、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有关。一般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1%~3%。北美及北欧白种人的患病率约为2%,按此估计美国的银屑病患者接近600万人;而日本人及北美、南美的黑人患病率相对较低。在美国每年有15万新发患者,其中大多数发病年龄不超过30岁。1984年调查显示,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估计为0.123%,北方发病率较高,南方则较低。到2000年底,我国银屑病患病人数估计达到300万人。 两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银屑病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比群体或相应对照组明显增高。1963年Lomholt调查丹麦Faroe岛3万居民中的11000人,结果发现银屑病的患病率为2.8%;91%的银屑病患者都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受累,在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有大约25%的人可能患病。Hellgren在瑞典进行类似研究,结果同样发现银屑病患者的亲属比普通人群或对照人群更易于发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7.8%,二级亲属的患病率是2.9%,,普通人群总的患病率是1.9%。标准的病例对照流行病学分析表明,银屑病患者一级亲属的相对危险为2.7。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7.24%,二级亲属的患病率0.95%,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0.146%)。 各种年龄均可发生银屑病,可从出生时至108岁,但21~30岁发病者较多。男女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29岁和27岁;研究表明,发病年龄越早,病情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差。 2.遗传方式 通过对同卵双生儿及异卵双生儿的银屑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Ⅰ型银屑病主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Brandrup和同事从丹麦双胞胎登记局确认的双胞胎银屑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63%纯合子先证者有一个银屑病同胞,其遗传度为91%。而对Lomholt发表的家系研究再分析表明其遗传度亦约为91%。Farber对125对双生子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71对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率为70%,而54对异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率为23%,而且同卵双生子发病年龄及症状很相似。我们对1043例寻常型银屑病进行调查,具有家族史者占29%。由于银屑病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且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因此表明银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目前银屑病的遗传模式尚不十分清楚。Abele等人根据北卡罗来纳一个英国裔大家族的研究提出,银屑病的遗传模式是一种简单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外显率约为60%。而Steinberg等人提出双隐性遗传模式。然而这两种学说均不能解释有一个或没有父母患病的同胞中银屑病发病率的不同。Swanbeck等人对瑞典5179个银屑病家族的调查中发现双亲中一个或二个受累时,根据同胞间的发病无法得出显性或隐性遗传模式,而两者兼容;但双亲无受累的家族,如有一个银屑病先证者,同胞患病的概率接近0.25,符合隐性遗传模式。所有先证者的双亲和子女间的银屑病分布也符合这种遗传模式。因而据此认为在一级亲属中,银屑病的遗传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尽管如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或多因素遗传。我们研究结果亦显示,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银屑病存在遗传易感性,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