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病 的病因CMV归属于人疱疹病毒科β亚科,具有明显的宿主种属特异性,是人疱疹病毒科中最大、结构也最复杂的病毒;CMV呈球形,直径约为300nm,由双层含脂糖蛋白外膜所包被;其基因组为230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含有约200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CMV对外界抵抗力差,65℃加热30min、紫外线照射5min、乙醚等均可使之灭活,亦不耐酸。CMV只有一个血清型,常用ADl69作为代表株进行血清学检测试验。
巨细胞病毒病 的发病机制巨细胞病毒可广泛存在于受染患者全身各器官组织内,感染可直接导致受染宿主细胞损伤;此外,还可能通过免疫病理机制产生致病效应。 巨细胞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细胞。全身各主要脏器(肺、肝、脑、肾、脾、心、肠),腺体(涎腺、性腺),及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受染细胞变性,体积增大呈巨细胞化,然后崩解,导致局部坏死和炎症。脑组织坏死后可以发生肉芽肿和钙化。受染细胞发生巨细胞样变后具有以下特点:细胞体积显著肿大,达10~40 μm;胞核也变大,胞质则显得相对较少,胞质及胞核内均可出现包涵体。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呈红色,周围绕以透亮晕环,与核膜分开,使其整个外观状似猫头鹰眼。
流行病学表现1.传染源 CMV存在于无症状带毒者或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宫颈分泌物、乳汁、精液、泪液及粪便等排泌物中,可间歇性或长期排毒达数月或数年之久,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是巨细胞病毒病感染的重要途径。病毒通过带毒孕妇产道、哺乳、飞沫或密切接触的方式在围产期传播给新生儿,也可直接通过胎盘导致宫内传播,感染率大约为10%。 CMV感染的水平传播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而发生,也可能经性交传播,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病毒可存在于患者器官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白细胞内;故接受器官移植、输入污染血制品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年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临床表现也越重,年长儿及成人则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人群中血清CMV抗体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育龄妇女中20%~50%为阳性,60岁以上成人大多为阳性。生活在低收入水平、居住拥挤地区的儿童,CMV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可达百分之百。 CMV感染后多数人可产生抗体,并持续存在,但其仅有不完全的免疫保护作用;因此,血清抗体阳性者仍可能存在有潜伏感染,呈长期带毒状态,并可在一定情况下被激活;甚或遭受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