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孤独症 如何预防1.早期预防 加强围生期卫生保健,做到优生优育,防止烟、酒、毒等有害物质的侵害。 2.早期干预 假如一个18个月的婴儿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表现,那么在其30个月时就很可能被诊断为孤独症,对这部分高危儿童我们应高度重视并予以干预。 (1)无视线对视,缺乏面部表情,被拥抱时无相应期待被抱的姿势;呼唤他们的名字,常常无反应。 (2)不关注周围人的面容和表情,而过分关注周围的声或光。 (3)反复模仿别人的言语或自顾自地说话或无原因的反复尖叫、喊叫;无故大笑或突然发笑。 (4)不理睬周围同龄儿童,经常仪式性地摆弄玩具,不许别人改变事物的固定模式。 (5)经常有奇怪的手指活动,或常转圈跑、重复蹦跳或有咬手、撞头等自伤自残行为。 (6)1岁前就已经会说的有意义言语又逐渐消失。
小儿孤独症 易引发哪些并发症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此外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儿童中较易见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尚有智能障碍,可发生癫痫、结节性硬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综合征、Rett综合征伴发孤独症也较多见。 小儿孤独症 预后注意事项多在3岁前缓慢起病。部分患者起病以前的发育速度较同龄儿童缓慢,另有部分患者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出现发育退行现象,如2岁前已经学会的语言在起病后逐渐消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症状逐渐改善。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提高,回避目光对视、多动、睡眠障碍以及在大小便排泄、进食、集体活动、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异常减轻。但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人交往、自伤行为、破坏行为、刻板动作、恐怖情绪等症状难以减轻。少年期自伤行为及攻击行为、恐怖情绪、固执违拗等明显加剧。 长期预后欠佳。预后不良者占47%~77%。5岁时语言的发育状况对预后影响很大,若此时仍然缺乏有意义的语言、不能会话,则预后很差。有研究显示,其智力缺损、社会适应缺损及核心症状常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提示儿童孤独症总体近期预后较差。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教育训练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