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热肺炎 的病因贝纳立克次体寄生于细胞的细胞质内,多呈球状或球杆状,对物理和化学因素具有较强抵抗力,50℃至少存活30min,经60~70℃ 15~30min才能灭活,在-70℃及冷冻干燥后可长期保存,在污染的土壤中能存活数月至1年,所以吸入污染土壤形成的气溶胶很易使人致病。贝纳立克次体具有相的变异。动物或蜱体内新分离的病原体属第1相。经鸡胚传代后成为第2相,也只有第2相能与恢复期和早期血清标本发生补体结合反应。贝纳立克次体对豚鼠、田鼠和鸡胚均有致病性,其中豚鼠为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寇热肺炎 的发病机制贝纳立克次体侵入机体后,先在局部单核细胞内生长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并累及小血管和向心、肝、肺、肾、脑等脏器播散形成炎症。个别病例由于病情严重死亡,经尸检证实,肺部病变为弥漫性以大叶分布的炎症浸润,与肺炎球菌肺炎的大叶性肺实变相似,只是肺泡渗出液内富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纤维蛋白素,仅含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可区别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菌性肺炎。肺泡渗出液内还含有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可见到贝纳立克次体。组织切片显示,立克次体主要存在于侵害细胞的空泡及细胞质内,若用荧光素标记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则更利于清楚观察。由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可见肺泡壁增厚、充血水肿及肺泡间隔坏死等改变。细支气管黏膜也可出现坏死及炎性浸润。 流行病学表现本病在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有报道。鉴于贝纳立克次体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存在于蜱、野啮齿动物、家畜、鸟类等体内。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寇热在野生动物中由蜱为媒介而自然传播。在人类,家畜是寇热的主要传染源,受染动物多外观健康,其排泄物中而长期带有贝纳立克次体。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传播最为主要,以气溶胶形式自呼吸道吸入后致病;接触传播也是另一重要的传播途径,如畜牧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病毒、病原体培养物等密切接触,易感发病,病原体自皮肤破损处或黏膜进入体内。人之间的传播很少发生,仅个别可通过交互使用雾化吸入装置或输血而发生。另外,消化道途径传播也有可能,如饮用污染生水或病畜的生奶均可使人受染发病。人群对贝纳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引起临床发病的并不多。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隐性感染。寇热肺炎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暴发流行时可达60%以上。一般病程1~2周,也可长达1年以上成为慢性寇热。部分病人的感染症状随病程的延长有一定的自限性。未经治疗的寇热患者,死亡率仅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