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肺炎 的病因布氏菌属由6个种20个生物型组成。主要的有羊布氏菌(Br.melitensis)能感染山羊,为1887年Bruce在马耳他岛患者脾脏内分离得到;牛布氏菌(Br.abortus)感染牛,为1897年Bang从牛流产胎儿中分得;猪布氏菌(Br.suis)感染猪,为1914年Traum从猪流产胎儿中分得。其他还有犬布氏菌(Br.canis),它致病轻微,很少感染人类。此外,啮齿类还有森林鼠布氏菌(Br.neotomae)、绵羊布氏菌(Br.ovis)。 布氏菌系微小的需氧性革兰阴性球杆菌。一般为(0.4~1.5)μm×(0.4~0.8)μm,不活动,无鞭毛、荚膜,不形成芽孢。抗酸染色Ziehl-Neelsen法染成红色为其特点。本菌营养要求高,需丰富的维生素和血清,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才能生长,在37℃和pH6.6~7.1时生长最好。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或改良厚氏培养基。在含血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天后菌落有针尖大,4天后直径可达2~3mm。S型布氏菌菌落为无色、透明、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凸起、均质样菌落,中央有时有小的颗粒。本菌虽能利用糖类,但不产酸产气。本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尤其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物中能生存2个月。对光、热和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故常用的消毒方法均有效。 布氏菌仅产生内毒素,为一种类脂蛋白质。各种之间具有共同抗原,故可用毒力较弱的牛布氏菌制成活疫苗,以预防毒力较强的羊或猪布氏菌感染。本菌可在体内和体外变成1型,这可能与复发有关。
布氏菌肺炎 的发病机制布氏菌自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随淋巴液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和毒力,病原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原菌生长增殖达相当数量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流。这一阶段为潜伏期,一般为2~3周。在菌血症期,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可有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此期血液培养阳性率高达70%,以后阳性率逐渐降低。因细菌沿着血流进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处形成新的感染灶。其他如心、肺、卵巢、睾丸、前列腺、关节等处也受侵犯,形成多发病灶。血流中的细菌逐渐消失,体温也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再次进入血流,又出现菌血症,体温再次上升。如此反复,表现波状型发热。本菌主要寄生于吞噬细胞内,抗生素或抗体难以进入细胞内,使本病较难根治,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晚近资料表明,大多数肺炎患者经呼吸道吸入染菌尘埃或颗粒可能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发病机制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机体细胞免疫机能减弱将导致潜在布氏菌致病的作用,增加原发性感染的易感性及其严重程度。 本病病理变化极为广泛,几乎可侵犯机体每个脏器,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最常见,肺部受累也较为普遍。在急性期常有弥漫性细胞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病原菌的一种变态反应。这种肉芽肿和人类结节病的病变类似,无干酪样坏死,乃本病的典型病变。肺脏在急性期呈出血性卡他性炎症,慢性期呈肺纤维化或钙化,偶可出现胸膜炎。 流行病学表现1.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国内以病羊为主,其次为牛,猪仅在个别地区存在,人与人传染的可能性极少。其他动物,如鹿、马、骆驼、狗、猫等也可得本病,但除在特定条件下,一般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较小。除家畜外,许多野生动物也可感染本病,如野牛、野兔、野鹿、小家鼠以及黑线姬鼠等啮齿类动物。羊、牛、猪得病后,常为慢性长期疾患,早期往往引起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有传染性。病畜乳汁带菌率较高,病羊的乳汁排菌长达7~8个月,病牛的乳汁排菌可达7年之久。 2.传播途径 人类与病畜、带菌动物接触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牧民、兽医、屠夫、肉类加工厂的工人、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感染率较高。病原菌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而发生感染。在不存在接羔挤奶等职业的非牧区,经呼吸道传播可能是最主要的途径。Ruben报道1例人-人之间通过性接触传播其配偶而患病。 3.易感性 人类对布氏菌属普遍易感。感染率一般与年龄工龄成正比。国内报道年龄最小者6个月,最大者70岁。患病后可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稳固,偶可发生再感染。 4.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我国主要有内蒙古、西北、东北等牧区发病较多,以羊型为主。大城市散见牛型感染。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季节以春末夏初为多,此与羊产羔季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