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管狭窄症 如何诊断1.临床症状 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中期以后则出现运动障碍症状,并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占主导地位。 (1)感觉障碍: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者以感觉障碍为早发症状,开始以上肢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波及躯干及下肢。主要表现为手指或前臂麻木及疼痛感,或有其他感觉异常,并于头颈仰伸时加重,前屈时减轻;但合并颈椎病者,颈椎伸屈均可加重。 (2)运动障碍:一般在中后期出现,主要表现为锥体束症状。但继发性颈椎椎管狭窄者则可于早期出现,且有时可有不完全性瘫痪症状,尤多发于外伤后,甚至诸如急刹车、坐地跌倒或其他轻微外伤均可诱发症状。 (3)其他症状:反射改变一般较前两者出现晚,但继发性颈椎椎管狭窄者可较早出现。自主神经症状一般亦较少见。 2.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检查:常规X线平片,主要是侧位片上可清晰地显示颈椎椎管矢状径。凡在标准投照距离180cm摄出的平片上矢状径小于12mm时,即具有诊断价值;12~14mm时有诊断参考意义;而在10mm以下时完全可以确诊。此外亦可依据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比值进行判断,小于1∶0.75即属异常,小于1∶0.6时具有诊断意义,比值在1∶0.5以下时完全可以确诊。 (2)CT(或CTM)及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形态及其与脊髓受压的关系。CT检查主要显示骨组织,而MRI检查则对软组织显像较为清晰,因此二者结合起来最为理想,不仅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对椎管内组织状态的判定,以决定治疗方案及术式的选择。 3.除外诊断 可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除外颈椎其他相似病变。 此外,对本病的诊断应树立以临床为主的观点,不能仅凭椎管矢状径的大小确诊。作者曾遇多例X线平片上显示椎管矢状径正常,但却具有典型的颈椎椎管狭窄症状者,后经手术证实其硬膜囊属于肥大型,于后路减压术后原症状消失。对此类患者的确诊务必小心,缺乏临床经验者切勿随意手术,以防因误诊、误治而造成不良后果。 颈椎椎管狭窄症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颈椎椎管狭窄症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X线平片检查 常规X线平片,主要是侧位片上可清晰地显示颈椎椎管矢状径。凡在标准投照距离180cm摄出的平片上矢状径小于12mm时,即具有诊断价值;12~14mm时有诊断参考意义;而在10mm以下时完全可以确诊。此外亦可依据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比值进行判断,小于1∶0.75即属异常,小于1∶0.6时具有诊断意义,比值在1∶0.5以下时完全可以确诊。 2.CT(或CTM)及MRI检查 可清晰地显示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形态及其与脊髓受压的关系。CT检查主要显示骨组织,而MRI检查则对软组织显像较为清晰,因此二者结合起来最为理想,不仅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对椎管内组织状态的判定,以决定治疗方案及术式的选择。
颈椎椎管狭窄症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颈椎椎管狭窄症与颈椎病的鉴别 尽管在临床上颈椎椎管狭窄症与颈椎病经常伴发,甚至80%以上的颈椎病是建立在椎管狭窄这一病理解剖基础上的,但单发者亦可遇到,因此对二者亦应加以区别,尤其是应对发育性椎管狭窄症和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鉴别。尽管二者均有可能进行手术,但手术途径是一前一后,大方向不一样。即便是两者伴发,亦需决定主次,以便安排治疗,实施计划。为便于阐述,对二者的鉴别以表1表示。
2.原发性(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与继发性颈椎椎管狭窄症的鉴别 二者后期较为相似,但由于其致病因素明显不同,因此在诊断、治疗方面亦截然不同,需加以鉴别,其鉴别要领见表2。
3.颈椎椎管狭窄症与脊髓侧囊硬化症的鉴别 近年来发现,脊髓侧囊硬化症的发生率日渐增高,且患者大多较为年轻,需对其加以鉴别,见表3。
4.与其他疾患鉴别 除以上三种疾患外,尚需与后纵韧带骨化症,特发性、弥漫性、肥大性脊柱炎,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及末梢神经炎等相鉴别,除依据上述各种疾患的临床特点外,尚应依据影像学所见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