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病因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突出,刺激神经根及窦椎神经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发病机制1.主要病因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在脊柱轻度负荷和快速旋转时,可引起纤维环的水平破裂,而压应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亦有人认为,外伤只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诱因,原始病变在于无痛的髓核突入内层纤维环,而外伤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经支配的外层纤维环,从而引起疼痛。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压力较高,可达0.5kPa/cm2,在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至1kPa/cm2,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因过度负荷更易造成椎间盘退变,因在弯腰状态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间盘内的压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在国内材料较少;此外,统计数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种人和因纽特人的发病率较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腰骶先天异常: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损伤的因素之一。 2.诱发因素 本病除上述各种主要原因,即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所致外,各种诱发因素亦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些稍许增加腹压的因素即可使髓核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致使呈游离状态的髓核穿过已变性、薄化的纤维环进入椎管前方或穿过椎板侵入椎体边缘处。此种诱发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增加腹压:临床上约有1/3的病例于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诸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甚至“虚恭”动作等,即可使腹压升高而破坏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2)腰姿不正:无论是睡眠时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实际上,在此体位时,椎间隙内的压力也较高,易促使髓核向后方突出。 (3)突然负重:一个训练有素者,多先做准备活动,或从小重量开始负重(如举重、挑担等)以防腰部扭伤或椎间盘突出,但如果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不仅有可能引起腰部扭伤,也易引起髓核突出。 (4)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使椎间盘膨出。对此,作者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此时,孕妇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总之,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目前虽进行了各种试验,但由于动物实验的推论性,新鲜尸体标本的失真性,以及去脊柱周围组织生物力学测试的局限性等,目前尚未真正找出诱发本病的确切因素及其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讨。 流行病学表现1.一般发病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占门诊下腰痛患者的10%~15%,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病例的25%~40%。由于报道者所在医院的收容范围不同,因此发病率相差较大。 2.性别差异 男女的发病率相差甚大,各家报道亦甚悬殊。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是7~12∶1(个别报道可达30∶1)。此与男性劳动强度大有关。 3.年龄分布 多见于青壮年,其中80%以上分布于20~40岁之间。但幼者也可见于16岁以下;70岁以上的高龄者亦可遇到,但以陈旧性病例为多见,约占90%以上,且多伴有继发性椎管狭窄。 4.职业分布 可见于各行各业。除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人多见外,一般干部及以脑力劳动为主者亦非少见,可能是由于腰部长时间处于屈曲体位,使腰椎椎间隙内压增加并促使髓核向后突出。 5.侧别 多数统计材料表明左侧多于右侧,左右之比约为1.5∶1。有学者推测可能系右手用力者其右侧腰背肌张力较强之故,因而髓核易被挤至左侧。 6.好发部位 虽然腰椎各节段均可发生,但以腰4~5为最多见,约占58%~62%,腰5~骶1约占38%~44%,其余分布在腰3~4或以上。其中两节同时突出者,约占5%~10%。腰1~2及腰2~3椎节十分少见,仅占1%左右。 7.尸体解剖所见 在尸检中,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明显为高,约占尸检者中的10%~15%。此主要是由于腰椎椎管矢状径较大,或是突出的髓核较小,以至在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出现。近年来,作者从磁共振检查中亦发现这一现象,均系怀疑其他疾患或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其伴有髓核突出,但却无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