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何诊断本病的诊断标准是:①年龄:起病在16岁以前。②受累时间:至少3个月,且需有4个或4个以上的关节受累。③特殊病理改变:患儿若少于4个关节受累,其滑膜的活组织检查需有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组织学变化。④除外应通过各种检查排除其他原因的关节炎。 上述标准看来并不全面,因大多数病例血内缺乏类风湿因子,并发生强直性脊椎炎,所以它从属于血清反应阴性脊椎关节炎的范畴内。由于习惯之故,当前仍采用Still病这一名称,但亦有人称之为少年期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点是它常有高热,有典型的皮疹和淋巴结、肝、脾肿大,很少出现类风湿结节,且可能并发虹膜睫状体炎。 按美国风湿协会提出的两级诊断标准: 1.Ⅰ级 关节炎存在3个月以上,伴关节肿胀。若无肿胀,应具备下列3条中的2条: (1)疼痛和压痛。 (2)关节活动受限。 (3)关节发热。 2.Ⅱ级 关节炎存在6周以上,但尚不到3个月,同时至少有下列表现之一: (1)类风湿关节炎的皮疹。 (2)虹膜睫状体炎。 (3)间歇性发热。 (4)类风湿因子阳性。 (5)颈椎受累。 (6)腱鞘炎。 (7)心包炎。 (8)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中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多,以及血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高热型和单关节型 无特殊X线表现,仅有关节软组织肿胀、骨骺附近骨质疏松,偶尔可见骨膜下骨质增生。 2.多关节型 X线特征有: (1)早期有关节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和骨膜下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常见于急性关节炎附近的骨质,呈带状。骨膜增生常见于指骨、掌骨和跖骨,以及受患关节的邻近骨。 (2)骨骺骨化中心变扁,在负重关节和手、足小关节最为明显。 (3)关节破坏、侵蚀发生较迟。近侧指间关节骨化中心被破坏,呈杯状。关节破坏后,间隙狭窄,发生早期骨性融合。由于骨被侵蚀,在干骺端和骨化中心附近形成不规则的缺损。 (4)髋和膝受累后,常可发生自发性半脱位。 (5)颈椎受累时,关节突被侵蚀,关节间隙狭窄,最终融合,但椎间盘本身未被波及。常有寰枢椎半脱位。 (6)骨骺的正常生长受到干扰,或提前成熟,使骨过度生长;或提前与骨干融合,使生长过早停止,导致肢体不等长、骨骺膨大、下颌短小等畸形。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应与以下疾患进行鉴别。 1.系统性红斑狼疮 有典型的面部蝴蝶形皮疹,许多系统受累,导致心肌炎和肾脏病损等。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或骨髓涂片中可找到红斑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 2.风湿热 本病的关节病变以大关节为主,且呈游走性,只有在急性期方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症状多在短期内消退,易伴有心脏疾病。活动期时血细胞沉降率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增高。 3.关节结核 本病多为单关节受累,早期分为滑膜型与骨干骺端型,渐而以骨质破坏为主,但缺乏骨质增生。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身体其他部位可能有结核病灶,如肺、淋巴结、肠等。一般易于鉴别。 4.化脓性关节炎 病情危重,多为单关节发病,起病急,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均很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显著,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多。 5.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双侧骶髂关节首先发病,于早期即有骨性融合征,向腰椎与胸椎扩展,也可累及髋关节。可有发热感和疼痛,以夜间为重。腰痛为最常见的症状,脊柱活动受限,以腰椎最明显,后期可波及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