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病 的病因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猫、狗的胃黏膜内,形成肿块,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0μm×70μm,较小的一端有帽状透明塞。虫卵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蛇、龗、鳝、泥鳅等吞食后,经1个月左右即可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当转续宿主,如鸡、鸭、猪、虎、豹、狼等吞食受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时,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被感染动物的胃肠壁,移行至肝脏、肌肉和结缔组织内,但不能发育为成虫。若为适宜的终宿主,如猫、狗,则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黏膜下形成肿块,并经6~8个月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产卵,虫卵从胃腔、肠腔向下移行,随粪便排出体外。从感染至虫卵在终宿主的粪便中出现,一般需经8~12个月。人类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而获得感染。然而,人类不是棘颚口线虫的适宜终宿主,故感染的棘颚口线虫只能停留于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在人体内游走不定。其寿命可达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 在我国,在颚口属中除发现有棘颚口线虫外,还发现有刚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和杜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它们亦可引起类似的蠕虫蚴病。
颚口线虫病 的发病机制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在胃中经消化脱囊释出后,穿过胃壁,移行至肝脏与其他组织内。人类不是本虫的终宿主,只能成为转续宿主,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
流行病学表现1.传染源 棘颚口线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转续宿主(蛙、蛇、鸭、猪等)和终宿主(猫、狗)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被棘颚口线虫蚴感染的人只能充当转续宿主,不会再感染他人,故人不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 4.流行概况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如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日本和中国等。此外,南美洲的某些国家,如墨西哥、厄瓜多尔等亦有病例报道。有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20世纪60年代后,在东南亚尤其在泰国颚口线虫病流行十分普遍;80年代以来日本也发生了不少由刚棘颚口线虫感染病例。据报告我国江苏洪泽湖区淡水鱼中感染严重,迄今,我国已报道35例,提示有增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