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 的病因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包括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两种。常寄生于狗、猫等的锡兰钩虫(A.ceylonicum)、犬钩虫(A.caninum)、马来钩虫(A.malayanum)偶亦可在人肠发育为成虫,而巴西钩虫(A.braziliense)仅感染期幼虫能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匍行疹,不发育为成虫。 钩虫成虫长约1cm,大小因虫种而异。雌虫较粗长,雄虫较细短,尾部扩展成伞形,称交合伞。活时呈半透明米黄色或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或砖灰色。两种钩虫成虫的区别要点见表1。
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58μm×36 μm。卵壳很薄。在新鲜粪便中虫卵常已发育至2~8个细胞。各种钩虫的虫卵大体相似,不易鉴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还可利用PCR方法,扩增虫卵DNA,再以限制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测定,以此鉴别两类钩虫。 钩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任何中间宿主,成虫寄生空肠,少数见于十二指肠与回肠上中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荫蔽、疏松土壤中,于24h内可发育为杆状蚴,破卵而出,以泥土中的细菌及有机物为食,需蜕皮2次,经5~7天发育为丝状蚴。若气温低于13℃,虫卵不会发育。丝状蚴是钩虫的感染期,体表有鞘,对外界的抵抗力甚强,可在土壤中生存数周。它具有向温性,当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可在5~10min内侵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会厌部,随人的吞咽活动,经胃进入小肠;第3次蜕皮,并形成口腔,经3~4周,再蜕皮1次后,发育为成虫。雌虫经交配后产卵。自幼虫侵入皮肤,至发育成熟产卵的时间,可有很大差异,一般为50天 ,但十二指肠钩虫则偶可长达6~8个月。成虫约可活5~7年,但多数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图1)。
钩虫病 的发病机制钩虫幼虫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肺部病变;成虫吸血可引起小肠黏膜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 1.皮肤损害 在丝状蚴侵入皮肤后的数分钟至1h内,局部皮肤充血、水肿,中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出现红色小丘疹,1~2天内变成水疱。感染后24 h内,大部分幼虫仍滞留在真皮与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抵达肺部。 2.肺部病变 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至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与炎症病变。感染重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时,可引起支气管炎与喉炎。 3.小肠黏膜损伤 钩虫借口囊咬附小肠黏膜绒毛,摄取血液、黏膜上皮与肠液为食。钩虫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虫体肛门排出。钩虫分泌抗凝血物质,即使钩虫移动位置,原有的黏膜伤口仍持续渗血。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相同或略多。钩虫每日更换吸血位置4~6次,形成小肠黏膜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重者黏膜下层可有大块瘀斑。 4.心脏病变 长期严重贫血与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力衰竭。 此外,钩虫感染还可引起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脏的髓质化生,肝脏脂肪变性,食管与胃黏膜萎缩。 慢性失血是钩虫病贫血的原因。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人体失血量,美洲钩虫每条0.01~0.09 ml/d,平均0.03 ml/d,十二指肠钩虫每条0.14~0.4 ml/d,平均0.15ml/d,钩虫也可引起血浆的丢失,用131I标记白蛋白测定白蛋白丢失量,每100条钩虫0.1g/d,相当于血浆3ml。
流行病学表现1.传染源 钩虫感染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为主要传染源,症状明显的患者,粪便排卵数量多,传播意义更大。猪、犬、猴等动物亦可成为传染源。而动物钩虫难以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传播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 以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体为主,少数亦可经口感染。有些地区美洲钩虫以经皮肤感染为主,十二指肠钩虫则以经口感染为主。钩虫卵在水田中不易发育,而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新鲜人粪肥较多的旱地作物,如桑、白薯、玉米、甘蔗、烟草、麻、棉、茶、蔬菜、果树等田地,常成为感染钩虫的重要场所。矿区温度高、湿度大,如矿内随地大便,地面粪便污染,则易有钩虫病流行。居家周围被钩蚴污染,易造成儿童感染。偶可通过胎盘或哺乳由感染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生食被污染的蔬菜,则易引起经口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钩虫普遍易感,凡从事与污染的土壤或农田相接触的工作,都有可能感染钩虫。国内主要见于农民、矿工,以青壮年较多,男性多于女性,故不同人群感染率的高低,与接触有钩蚴的土壤机会及人群的抵抗力有关。本病感染后,无终身免疫,可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 分布全世界。国内除干旱或气候严寒地区(在13℃以下),如青海、新疆、内蒙古、吉林及黑龙江诸省区迄今未见流行外,其余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如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一般年雨量>1000mm,温度20~30℃,相对湿度>70%,最宜钩虫发育,故流行较重。国内大部分地区为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华北与华东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华南与西南少数地区以美洲钩虫为多。四川、湖北及台湾曾见锡兰钩虫人体感染。本病流行因素包括: (1)地区性:凡干旱或气候严寒地区(13℃以下),均不适宜钩虫卵及钩蚴的发育。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因气候干燥,温度低,且寒暑变化剧烈,少有本病流行。 (2)季节性:最适宜于钩虫发育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60%~80%。故各地钩虫感染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北方感染季节较南方迟而短。四川每年以5、6月为钩虫病流行高峰;山东以7、8月多见;浙江以6、7、8三个月感染最多,广东因气候适宜,感染季节较早较长,除冬季极冷时期外,全年几乎都可感染。最易感染时间,一般在施肥不久,雨后初晴的当天或次日清晨,以及久晴初雨等时候下地劳动。 (3)与农作物的关系:钩虫的传播与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施肥次数和种植季节都有明显关系。国内调查,主要是旱地作物如红薯、玉米、甘蔗、棉花、蔬菜、芋头、辣椒、烟草、麻等,多因施用人粪肥,且这类作物较低矮,泥土少见阳光,土壤较湿润,均适宜钩虫卵的发育,故种植人员易造成严重的感染。其他如茶场、果园、桑园以及咖啡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感染率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