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 的病因本病病原体为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allei)。本菌几经易属,曾命名为鼻疽费氏杆菌(1918年)、鼻疽放线杆菌(1933年)、鼻疽不动杆菌(1964年)、鼻疽假单胞菌(1966年)等。1993年,国际上根据新发现本菌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列入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由于国内仍广泛使用鼻疽杆菌这一简称,所以本节也用此名。鼻疽杆菌为微弯棒状杆菌,大小不一,长为2~5μm,宽0.5~1.0μm,多孤立,有时可成对排列,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染色阴性。在脓汁中大部分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在细胞内见到。本菌为需氧性,温度在37~38℃,pH6.8~7.0生长最适宜。在普通培养基上本菌生长不佳,但在1%~5%的甘油肉汤中发育良好,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产生一层淡黄色蜂蜜样菌苔,以后逐渐变为棕红色。本菌生长较缓慢,一般需48h。正常菌落为光滑型(S),变异后的菌落可出现粗糙型(R)、皱襞型(C)、矮小型(D)、黏液型(M)或伪膜型(P)等。本菌应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相鉴别,其要点见表1。鼻疽杆菌能产生两种抗原,即特异性多糖抗原和共同抗原(蛋白质成分),后者与类鼻疽杆菌在凝集试验和皮肤试验均有交叉。本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菌体内毒素的蛋白质部分即鼻疽菌素(mallein)能使感染动物产生变态反应,可作皮试抗原用于诊断。本菌抵抗力较强,在粪、尿中可生存4h,水中生存70天,灭菌的自来水中生存6个月。但在干燥环境中仅生存10~15天,日光直接照射24h或加热56℃ 15min均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在3%煤酚皂溶液、10%石灰乳、2%甲醛中1h即可杀死。 
鼻疽 的发病机制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菌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发现。
流行病学表现20世纪以前,鼻疽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的鼻疽曾严重流行于欧洲及巴尔干半岛时曾将大量患病的马匹处死,才得以控制。近来许多国家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使用马从事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马的鼻疽感染率仍较高(10%以上),危害仍十分严重,因而人的感染机会亦存在。国内迄今乃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养马地区,主要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 1.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马、骡和驴。羊、猫、犬、骆驼、家兔、雪貂等也能感染鼻疽杆菌。牛、猪和家禽对鼻疽则无自然感染。患者作为传染源亦有可能。实验室工作者因不慎亦可感染此病。 2.传播途径 鼻疽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三种。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分直接接触到病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饲料、医疗或屠宰病畜、处理病畜尸体时,鼻疽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当病畜咳嗽或打喷嚏时,可通过气溶胶使健康的家畜、实验人员、兽医及饲养员感染。也可因清理病畜排泄物或打扫马厩中吸入含病菌的尘埃而感染。新分离的病菌,致病力较强,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这家畜间鼻疽传播的主要方式。因家畜吃了被污染的水、饲料或牧场的草而感染。人经饮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受感染者较为少见,但有因吃病马的肉而受感染的报告。 3.人群易感性 人鼻疽常为散发,往往与人的职业有明显关系。本病多发生于兽医、饲养员、骑兵及屠宰工人中,多数为男性,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