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 如何诊断服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即应考虑本病,特别是对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有假膜排出的典型病例停用抗菌药物或加服万古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轻型病例,明确临床诊断的最好方法是结肠镜检查,应仔细观察各部位黏膜,因为隆起的黄色小斑块易碎,并可被充血、黏液、粪渣所掩盖。病原体培养及毒素检测对诊断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假膜性肠炎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1.血象 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可高达6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 2.大便涂片检查可见白细胞,革兰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采用CCFA培养基则85%患者的粪便中可分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并可用生化试验或气-液相色谱加以鉴定。 3.组织培养 可检出粪便中低至10pg的细胞B毒素。此法需细胞培养设备。 4.近年采用的ELISA方法能检测在100~1000pg水平的A毒素或B毒素,快速、正确、敏感和经济。
假膜性肠炎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结肠镜检 假膜性肠炎同时侵犯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可借助结肠镜进行检查。国内有报道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了16例假膜性肠炎的患者,其中有14例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发现了病变。典型的表现为黏膜发红水肿,上面有斑块或融合的假膜,活检可见黏膜有急性炎症,假膜内含有坏死上皮、纤维蛋白、炎性细菌等。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要掌握病程进展的阶段,肠炎尚未形成假膜或局部的假膜已经脱落时镜下未必能发现假膜,所以不一定以假膜为唯一的诊断根据,未见假膜并不一定能排除本病。假膜性肠炎病变可以呈跳跃式分布,为了防止遗漏小的病变,要求镜检的范围必须包括全结肠,在有代表性部位采取病变组织,采取活检时要有一定的深度。 2.腹部X线平片 常有肠黏膜增厚、小肠胀气,部分肠麻痹病人表现为肠梗阻。钡灌肠可能发现肠管边呈毛刷状、指压迹症和散在的圆形、不规则形充盈缺损。气钡双重造影可提供更多的诊断指标,但必须小心操作防止肠穿孔的发生。 3.超声诊断 超声能发现局部肠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仔细探查可于右下腹发现似肠结核或肿瘤的假肾征。条件好的超声诊断仪还能更准确地分辨病变相关的层次。除此之外,超声诊断能发现疾病伴发的腹水等。 4.CT诊断 CT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偶可发现低衰减的增厚的肠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