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出血热 的病因鸠宁与马秋博病毒同属于沙粒病毒属,因在超薄片上呈沙粒状而得名。鸠宁病毒为RNA病毒,直径60~280nm,平均110~130nm,呈球型,扁球型或多样型。外膜上有2~10个长约6nm,球棒状突起物,毒粒内含2~10个直径20~25nm沙粒状颗粒。该病毒对新生小白鼠和地鼠有致病性,故可用来分离病毒。马秋博病毒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上与鸠宁病毒相似。
阿根廷出血热 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休克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表现啮齿动物为自然贮存宿主。阿根廷出血热主要为Calomys laucha和C.musculinus两种野鼠,鸠宁病毒存在于受染野鼠涎腺、血液及尿中。约50% 的野鼠受染后终身有病毒血症和病毒尿症,表现为慢性和亚临床感染。病人的病毒血症可持续7~12天,咽拭子和尿液中可分离出病毒。但罕见在人群中传播。玻利维亚出血热主要贮存宿主是Calomys callosus野鼠,与病人密切接触可能患病。 本病多途径传播。主要是由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尘埃或食物,经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使人感染。玻利维亚出血热,在密切接触情况下,可发生人群内传播。感染后多数发病,病后免疫较持久,但抗体出现较晚。阿根廷出血热以男性、青壮年为多,农民多于城镇居民。玻利维亚出血热已无明显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别。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阿根廷出血热主要分布于阿根廷北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大草原上,并向北向西扩大,波及Cordobs省的东南部和Santa Fe省的南部。夏末开始流行,秋季达高峰,冬初消失。玻利维亚出血热分布于玻利维亚东北部Beni省,以5~9月旱季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