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马型脑炎 的病因东方马型脑炎属虫媒病毒A组。其代表株为Ten Broeck株。在电镜下病毒颗粒为球形RNA病毒,有囊膜,直径为40~60nm,对乙醚、甲醛紫外线、脱氧胆酸钠敏感。对胰酶不敏感。能凝集1天龄雏鸡和成年鹅红细胞。60℃加热10min即可灭活,-70℃可长期保存。病毒在pH5.1~5.7不稳。本病毒在鸡胚、地鼠肾、豚鼠肾、猴肾、鸭肾等组结培养下良好繁殖。对实验动物如小白鼠、豚鼠、鸡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毒力。脑内接种和皮下接种可使许多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发病。一些鸟类、啮齿动物、家畜、家禽均可感染。 另在中美洲和南美一些地区还有一种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变异株,其抗原性与Ten Broeck株有明显差异。该株可在马群中引起急性神经性疾病,而很少引起人类发病。
东方马型脑炎 的发病机制被受感染节肢动物叮咬之后,病毒在局部组织及局部淋巴结复制。病毒血症的发生与持续取决于神经系统外局部组织内病毒复制的阶段,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病毒的速度以及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故而出现临床表现较大差异。 肉眼所见大脑充血水种,并有广泛的神经细胞变性,脑组织多处有出血灶。显微镜检查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周围套”。有的胶质细胞增生和多形核白细胞堆积形成结节。病灶主要见于大脑基底节,脑干灰质和白质,也可侵犯小脑和脊髓。
流行病学表现1.传染源 鸟类为本病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毒在多种小野鸟和库蚊中自然循环和传播。人和马是偶然受害者。鸟类感染本病后,大多无症状,体内病毒血症约维持4天左右。野鸟中幼鸟体内病毒比大鸟滴度高,数量多。故小鸟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一些温血脊椎动物对本病毒易感。马感染后表现为病毒血症,病死率甚至高达80%~90%。但血中病毒抗原效价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马和人一样对本病毒不起传染源作用。 2.传播途径 目前能分离到东方马型脑炎病毒的蚊种已达1000余种,其中黑尾脉毛蚊(cluliseta melanure)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黑尾脉毛蚊专吸鸟血,很少吸人血,是鸟类之间主要传播媒介。而烦扰伊蚊兼吸人血,故为人和家畜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叮咬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偶可由人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且大多呈不显性感染,约2%~10%呈显性感染。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本病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东北部与南方几个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勒比群岛、阿根廷、圭亚那等国。其他地区菲律宾、泰国、捷克、波兰等国都从动物中分离到本病毒,但尚无病例发生。我国也从自然界分离到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在人群血清学调查也发现东方马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由此推测,我国除已知乙脑和森林脑炎外,可能有其他虫媒病毒引起的脑炎还未被人认识。 本病有严格季节性,多在7~10月,以8月份为高峰。在人间流行前几周,常先在家畜、家禽之间流行。本病毒对人的感染大多侵犯10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据统计10岁以下儿童约占70%,男女无明显差别。10~50岁之间显性感染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