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的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简称合胞病毒,属RNA病毒,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体(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依表面抗原可分为4个亚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的发病机制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见包涵体。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皮细胞坏死、剥脱,细支气管壁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和黏稠的黏液可堵塞管腔而致肺不张、肺气肿。病毒性肺炎最初表现为纤毛进行性减少,上皮细胞空泡形成,继之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实质性坏死、萎陷,肺泡壁也可见坏死和增厚,间质水肿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可见黏膜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发生肺脓肿、败血症及多个器官的化脓性变化。 流行病学表现病人及带病毒者病初及病后1~3周内均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眼、鼻为侵入途径。婴幼儿最易感染,因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发生,故出生不久即可发病。1~6个月婴儿最多,病情较重。年长儿及成人仅为上呼吸道感染。本病分布全球,冬春季多发,有时可呈周期性流行,1~3月为流行高峰。在家庭、幼儿园及婴儿室易有爆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