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 如何诊断根据本病的特点,凡在生育年龄的妇女有进行性加剧的痛经或伴不孕史,妇科检查可扪得盆腔内有不活动包块或痛性结节者,一般即可初步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于病情稍复杂者,还可进一步借助上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在诊断的过程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妇科的三合诊检查,综合分析病情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1.CA125检查 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是来源于体腔上皮细胞的表面抗原,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宫颈上皮、输卵管、腹膜、胸膜和心包膜上。这些组织细胞表面的CA125抗原脱落后进入人体腔。在血液、宫颈黏液、乳汁、唾液、羊水和腹腔液等体液内均有较高浓度的表达,唾液中有CA125浓度较血清中高1倍,腹腔液中的浓度较血液中高100倍。CA125的浓度随月经周期而波动,在子宫内膜周期中以增生期最低,黄体期开始上升,月经期最高。卵巢肿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早孕等CA125的浓度升高。血清中的浓度变化与病灶的大小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上以此指标辅助诊断以上疾病,并可监测疾病的转归和评估疗效。由于CA125在不同的疾病间可发生交叉的反应,使其特异性降低而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指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液中的CA125浓度升高,其浓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呈正相关并随月经周期而波动,这一特点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其他妇科疾病。血中CA125的浓度与疾病的分期成正比,血清CA125浓度≥35U/ml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准,其敏感性44%,特异性88%左右,阳性预测率72%,阴性预测率70%。腹腔液CA125的浓度可直接反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其浓度较血清高出100多倍。因此其意义比血清大,是诊断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重要手段。腹腔液中浓度标准为≥2500U/ml,诊断敏感性达83%,特异性为64%,阳性预测率为57%,阴性预测率为88%。但特异性不高。如结合与B超、CT或MRI,可提高其诊断率。此外,术前测定CA125有助于选择腹腔镜检时间。如术前CA125升高,提示有异位病灶存在,选择在经期病灶增大、出血、腹膜表面有阳性表现时进行腹腔镜检可降低漏诊率。 2.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志抗体,其靶抗原是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中一种孕激素依赖的糖蛋白,分子量2.6万~4万,其产生与异位子宫内膜的刺激及机体免疫内环境失衡有关。许多学者用不同方法测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液中含有抗子宫内膜抗体,其敏感性在56%~75%,特异性在90%~100%。患者经达那唑及GnRHa治疗后,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明显降低。故测定抗子宫内膜抗体有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影像学诊断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通常应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的患者,盆腔内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见卵巢巧克力囊肿。声像图不易与卵巢肿瘤相区别,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予以鉴别。一般在盆腔内可探及单个或多个囊肿,囊肿直径一般为5~6cm,很少>10cm。由于血液机化和纤维沉积,内膜异位囊壁较厚且粗糙不平,囊肿多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特别与子宫粘连较紧。月经期由于囊肿内出血,B超下可稍增大。一般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分为4种类型:囊肿型、多囊型、混合型和实体型。 ①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声像图: A.子宫增大: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在纵或横切面常显示子宫后壁增厚较前壁明显。子宫大小多为≤3个月妊娠子宫,其三径之和平均>20cm左右多见。子宫表面光滑,形态呈球形多见。人们发现子宫的大小在月经期前后常有变化,即子宫在月经期增大,肌层内的液性小暗区明显。而在月经期后子宫则较经期相对为小。这可能与子宫肌层内的积血小囊中的血液部分被吸收以及月经期后子宫充血被改善有关。 B.内部回声:根据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组织结构的不同,其内部回声有2种: a.液性小暗区征:由于在弥漫型的子宫肌层内有呈增生期或分泌期反应的异位内膜岛,其异位内膜腺体扩张,腺腔内含有蛋白液体或陈旧积血,以致在子宫肌层内形成散在的小囊腔,并使异位内膜周围的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呈反应性增生。在这样的病理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声阻抗界面。因此在声像图上显示均匀性增大的子宫肌层内有散在分布、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液性小暗区征。在小暗区的周边可显示分布不均匀的强回声光点。光点与暗区常常相互构成编织状征。 b.强回声区:其病理组织结构特点为子宫肌层内只有间质细胞及呈反应性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而无异位内膜腺体成分,两者之间无声阻抗差别界面。因此声像图上显示均匀性增大的子宫肌层内仅见分布尚均匀的强回声光点,常以后壁为明显,而显示不出液性小暗区的声像图,即间质性子宫肌腺病。 ②局限型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声像图显示子宫多呈不规则形增大,表面凸凹不平,少数子宫大小正常。在子宫的纵横切面上均可见单个或多个呈实质非均质性光团,其内部回声以强回声光点为主,间有少量的散在分布不均的低回声或液性小暗区。光团常位于子宫后壁及双侧子宫角部,稍突起。亦可突向宫腔,类似黏膜下肌瘤。但无论作哪种切面扫查,均只能显示瘤体一侧突向宫腔,另一例与子宫肌层相连,且与肌层之间的界限不清,亦无瘤蒂。而黏膜下肌瘤常有瘤蒂,且整个呈实质均质性光团(瘤体)位于宫腔内。局限型子宫腺肌病亦称腺肌瘤,其大小一般<3.0cm,1.0cm多见。少数腺肌瘤可>7.0cm,酷似子宫肌瘤,但无假包膜暗带回声。 ③合并子宫肌瘤的声像图:两种类型的子宫腺肌病均可合并子宫肌瘤。其声像图特征为子宫明显增大,呈不规则形多见。在子宫纵、横切面图上均可同时显示出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两者在声像图上往往不易鉴别。 ④合并盆腔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在声像图上除了可在子宫切面内显示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还可在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或直肠凹显示出囊性包块,即卵巢巧克力囊肿或呈不规则形的低回声小光团(盆腔内膜异位结节)。巧克力囊肿的声像图特征为:A.呈非纯净性的囊性包块,即囊内呈液性暗区间散在分布的强光点回声,强光点多积存在囊底部,如用探头加压振动包块时,可见强光点随之漂动。B.囊肿内壁厚而毛糙。其后方有呈内收状的增强效应。C.囊肿多位于子宫后方,且与子宫粘连。盆腔内膜异位结节常位于子宫直肠凹、骶骨韧带、子宫后壁浆膜面上。在纵、横向扫查子宫时,常可在上述部位显示多个<2.0cm大小,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光团。如使用直肠水囊法或阴道探头扫查盆腔时,这种声像图特征则更清楚。 2.子宫输卵管造影(HSG)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HSG影像图特征:①子宫不规则增大,宫体边缘有小囊状阴影;②子宫内树枝状或火炬状阴影,宫体和宫底的两侧缘有毛刷状改变;③双侧输卵管可受压,也可因粘连而增宽;④造影剂在盆腔内弥散不均匀。 子宫以外的异位灶可根据病变的部位行胸片、直肠镜检查。在可疑有泌尿道异位病变时,可作肾盂造影,分泌性和逆行性造影可诊断梗阻部位;病灶波及膀胱时,可行膀胱镜检。卵巢异位B超可发现巧克力囊肿,但无特征性。病变的活组织检查及用激素试验性治疗对确诊有很大帮助。 3.CT和MRI检查 多数病人的诊断及随访以超声诊断为主,CT扫描多表现为边界、轮廓不清、密度不均匀的病灶,有出血者显示为高密度,局部积液为低密度。 MRI的表现多变,根据所用脉冲序列不同及病灶内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完全出血性病灶在T1、T2加权图像上为均一密度的高信号,T2加权图像上信号升高。子宫腺肌瘤往往含有较多的二价铁离子,其顺应磁效应可引起病灶信号的降低,尤其在T2加权图像上更明显,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MRI对卵巢、直肠阴道间隔、阴道周围、直肠乙状结肠之间的内膜异位灶显示较好,但对腹膜及韧带之异位灶显示欠佳。 利用阴道B超和MRI的T2加权图像测定子宫连接层厚度(JZ)有助于诊断子宫腺肌症。其诊断基础是子宫腺肌症的病理变化为子宫内膜腺体和(或)间质深入子宫内膜与肌层的连接处。MRI测定子宫腺肌症的平均JZ厚度分别为(15.0±4.9)mm,正常为(7.7±3.3)mm。MRI诊断腺肌症JZ厚度最佳阈值为≥12mm,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1%,阳性预测值阴道B超为71%,MRI是6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阴道B超和MRI在诊断子宫腺肌症上具有同样的正确性,但在诊断其他种植病灶上CT和MRI的意义不大。 腹腔镜虽然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但毕竟是侵入性手术,费用高且受到不能反复检查的限制,而CA125的测定、CT及磁共振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反复进行。 4.腹腔镜检 在腹腔镜广泛开展前的年代,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其典型症状为进行性继发性痛经(经前1~2天开始,月经来潮后1~2天消失)、不孕、性交不适或疼痛。出现排便疼痛或里急后重、尿频或血尿、经间期痛时,应高度怀疑为异位症。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后屈固定、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粗厚、子宫直肠陷凹处痛性结节、单侧或双侧卵巢肿大及压痛,则更支持此诊断。 由于异位症的病变范围变异更大,微小病灶不易发现。文献报道,如仅根据临床诊断,误诊率可高达40.7%,漏诊率为17.8%,即使应用B超检查,仍难发现按美国生育协会(AFS)分期的Ⅰ或Ⅱ期病例。腹腔镜可直接观察病灶并做活检,以确定异位症是否存在,尤其对无症状妇女或症状重但病理学检查阴性者能早期诊断。腹腔镜还可准确地测定病变范围,做出统一的分期,并根据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 (1)腹腔镜检查适应证: ①不孕妇女经筛选检查未发现异常者。 ②不孕妇女疑有异位症,卵巢囊肿直径>3~5cm者。 ③盆腔疼痛症状明显而原因不明者。 ④盆腔疼痛伴卵巢囊肿直径>3~5cm者。 ⑤子宫输卵管造影图像异常如遮阳伞、蘑菇样或刺刀样图像者。 (2)腹腔镜施行时间:诊断性腹腔镜在月经周期任何时间皆可施行。如临床怀疑异位症存在,则最好在月经期或月经来潮前天施行,因为此时内膜异位病变更为明显,甚至病灶表面可见活动性出血。此外或可窥见经血逆流和伞端滴血现象,此种表现不但有助于诊断,也可解释为什么有些妇女尽管种植灶小而少,痛经却如此剧烈。 (3)腹腔镜观察程序:应全面观察整个盆腔,在子宫操纵器和钝形粗探条的指引下,顺序暴露盆腔腹膜及脏器,检查每一微小
子宫内膜异位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对于该病的诊断,一般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能比较容易做出诊断,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卵巢恶性肿瘤 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发展快,常常伴有持续性腹痛、腹胀。妇科检查时可扪及盆腔包块,若肿瘤压迫盆底神经或肿瘤组织坏死出血,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胀痛,同时伴有腹水。B超检查显示肿瘤为实性或混合性,形态不规则。 2.盆腔炎性包块 附件炎性包块多由炎症或者结核病引起,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多有急性盆腔感染和反复发作史或者结核病史。患者不仅经期疼痛,而且平时也伴有腹部隐痛,同时伴有发热,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有效。妇科检查时可于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扪及不活动、界线欠清之包块,一般黏于子宫后方。如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行B超检查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3.子宫腺肌病 患者也可有痛经,但子宫一般均匀性增大,质硬。经期检查子宫压痛明显,且有经期子宫增大、经期后子宫缩小的特征。B超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不规则回声增强,因子宫腺肌病常常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因此附件区有时也可扪及包块。 4.直肠癌直肠癌患者大便经常带血或便血,且症状不受经期影响。肛诊时手指套有血染。但当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严重时,可侵犯直肠壁导致直肠狭窄,伴大便坠胀,甚至大便带血,需与直肠癌相鉴别。可行钡剂灌肠或直肠镜检查确定诊断。 5.与妇、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由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不断升高,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当囊肿破裂时,由于大量囊内容物溢入腹腔产生突发性不可耐受的剧烈腹痛,此时往往易误诊为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阑尾炎、腹膜炎等妇外科疾病。因此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以往有否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停经史、发热史等,均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