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子宫内膜异位
疾病别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
英文名称:endometriosis
子宫内膜异位 是什么?
子宫内膜异位是一种始于细胞水平而终止于以盆腔疼痛和不孕为特点的持续性病变,常给年轻妇女带来很大的困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腔以外而言,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甾体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出血,血液、分泌液及组织碎片聚集在组织间隙内,血浆及血红蛋白缓慢吸收,病灶周围产生类似感染炎性的反应,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皱褶并形成瘢痕。在病变处形成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蓝色结节或包块。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综合文献对EMT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EMT的经典症状为进行性痛经、不孕、盆腔紫色结节和卵巢巧克力囊肿。并认识到异位的子宫内膜和在位的内膜一样对周期性卵巢激素发生反应。据此,临床上采用大剂量孕激素造成假孕,以及Danazol造成的类似绝经闭经,使异位内膜发生蜕膜样变化,最终发生萎缩。在此阶段,外科手术治疗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剖腹病灶清除的保守手术和对晚期病变的子宫加附件切除的根治手术,均为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为了防止病灶的残留和复发,还采用了手术前后的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后的症状缓解率达85%左右,妊娠率30%~40%。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年龄,病变的分期以及手术的技巧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两大特点一是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及应用的普遍性,使对EMT的早期病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开拓了不同于经典治疗的新观点,特别是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的治疗更趋保守,期待疗法也获得不少学者们的支持。腹腔镜治疗EMT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在很大范围内已逐步取代常规外科手术,并取得相当满意的疗效。另一特点是GnRHa在治疗EMT中的广泛应用,它作为一种对整个垂体-卵巢轴的全面抑制剂,在抑制病灶和恢复正常解剖生理功能方面受到普遍的重视。 第三阶段:近数年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早期微小病灶与临床症状的不相关性,引起了重视。研究发现EMT患者腹腔液内巨噬细胞活性增强,种植的内膜组织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机制与巨噬细胞之间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异位内膜在腹膜上的种植生长有重要作用,并对生殖过程产生细胞毒(cytotoxicity)作用。目前,已经证实异位病灶的种植和生长均有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血管生成的一些生长因子如VEGF受到广泛的重视。抗血管生成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和肿瘤的治疗有相似之处的转基因疫苗的研究,使病灶局部产生稳定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以病灶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通过组织抗原特异性疫苗能诱发机体的主动免疫,起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近来发现异位病灶的间质细胞表达高芳香化酶活性,局部合成雌激素,通过自/旁分泌作用发挥雌激素作用,促成病灶的生长。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阻断芳香化酶的活性,抑制病灶的发展,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选择性孕激素受体抑制剂的研究已取得进展,深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在预防和治疗上必将取得理想的进展。 但迄今为止,关于EMT的真正病理生理学机制并未最终阐明,促使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能力的因素至今仍属不明。今后进一步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将改变目前临床限于处理EMT的最终阶段状态,直接指导临床对早期病变的根治,从而防止疾病向晚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