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 如何诊断1.依赖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病理学检查来诊断 (1)尿检:血尿,多数伴有不等量的蛋白尿。血尿以镜下为主,或伴以间歇性发作的肉眼血尿。以肾病综合征形式出现者也需提高警惕。 (2)阳性家族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3)伴随症状:如高频区神经性耳聋,和(或)眼部白内障,圆锥形晶状体等都有诊断价值。 (4)肾脏病理:显示肾小球基膜广泛不规则增厚、劈裂,并与变薄的基膜并存。间质可有较多的泡沫细胞浸润。这种细胞也可见于慢性肾炎,类脂性肾病的膜性肾小球肾炎,但在数量及分布部位上(皮、髓质交界处较多)特点也有助于诊断。 以上几项条件中如有3项即可诊断,但其中病理变化中肾小球基膜的改变不可缺少。 2.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Alport基因,尤其是COL4A5基因(长约240碱基,51个外显子),诊断可达基因水平。此外,对肾脏组织和皮肤活检组织检测Ⅳ型胶原的α5链的表达,如在上皮的基膜上缺乏也可高度拟为X连锁显性遗传性肾炎,敏感率约75%。此外,且能检测出女性无症状的致病基因携带者。 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1.尿液检查 血尿为持续性镜下血尿,上感或劳累后可出现阵发性肉眼血尿,杂合子可为间歇性血尿。早期有微量蛋白尿,以后可发展至肾病样蛋白尿,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2.血液检查 血小板巨大,数量减少,常在(30~70)×109/L,呈球形直径,约5~15µm(正常1~2µm),另外血液涂片可见白细胞包涵体。可有尿素、肌酐升高。 3.肾功能检查 在幼童期大多正常,之后男性患者肾功能逐渐减退,多数在20~30岁出现肾功能衰竭,约占小儿肾功能衰竭的3%。偶尔女性患者在青春期即进入肾功能不全。 4.肾活检 (1)光镜:无特殊意义的病理变化。可见有肾小管间质炎性改变,灶性毛细血管壁硬化,系膜区轻度不规则增宽,局灶性包囊增厚,局灶性内皮或系膜细胞增生等。一般5岁以前患儿的肾小球和血管正常或基本正常。可能发现的异常是皮质肾小球呈婴儿样肾小球改变。 (2)电镜:电镜检查是惟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典型病变为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弥漫性增厚、致密层撕裂,但也可见GBM变薄,此病变改变不是Alport综合征特有的病变。电镜下可见全部或部分GBM致密层增厚,可达1200nm(正常为100~350nm),并有不规则的内、外轮廓线,不均一的致密层中还可见直径约为20~90nm的电子致密物沉积。GBM撕裂、扭曲及密度不均。在年幼儿、妇女或疾病早期,GBM弥漫性变薄。
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常规做X线检查,B超、脑电图、心电图检查,做眼底检查,电测听检查等。电测听器检查可发现,双侧性神经性耳聋。裂隙灯检查发现白内障,角膜色素沉着等异常。X线骨片见肢端骨质溶解病变及食道、支气管,生殖器平滑肌瘤。
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良性家族性血尿 病人可有阳性家族史。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单纯性血尿,肾脏病变不呈进行性,故又名良性血尿。病理改变光镜下正常。电镜下特征为弥漫性GBM变薄,为正常人的1/3~2/3厚度,肾小球内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近年来发现家族性薄基底膜病(TBMD)的Ⅳ型胶原α4(COL4A4)有变异,有些性连锁型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病人可同时合并有薄基底膜病变。 2.IgA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血尿,少数病例仅呈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合并有蛋白尿,甚至为肾炎性肾病症状。可有高血压、水肿、大量蛋白尿。病理改变以系膜增生性肾炎为多见,其次为轻微病变及局灶增生性肾炎。少数病例呈弥漫增生性肾炎及灶性新月体形成,有时肾小球基膜变薄,该病定义即在免疫病理中显示单纯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一般呈颗粒状或块状分布,部分病例在毛细血管壁上也有IgA沉积,而遗传性肾炎则无免疫沉积。肾活体组织检查在电镜下无遗传性肾炎的各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