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如何诊断在诊断方面应解决两个问题,即疾病诊断与病因诊断。诊断宜早。因X线表现出现甚迟,所以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对有条件者可争取行MRI检查。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凡有下列表现者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3.该处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局部分层穿刺具有诊断价值。 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需反复做血培养。 应该在起病后早期作出明确诊断与进行合适治疗,以避免发展成慢性骨髓炎。据文献报道,在发病后5天内即作出诊断与进行合理治疗,可以减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变至慢性阶段的机会。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早期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可伴有贫血及血沉增快。早期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0%~75%,通常在感染后24h即可获得血液阳性培养结果。局部骨穿刺抽出脓液,涂片找到细菌即可确诊。血液及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均应作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X线检查 起病后14天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用过抗生素的病例出现X线表现的时间可以延迟至1个月左右。X线检查难以显示出直径小于1cm的骨脓肿,因此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当微小的骨脓肿合并成较大的脓肿时才会在X线片上出现骺区的散在性虫蛀样骨破坏,并向髓腔扩展,此时骨密质变薄,并依次出现内层与外层的不规则改变。骨破坏的结果是有死骨形成,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现为密度增高阴影,位于脓腔内,与周围骨组织完全游离。大死骨可为整段骨坏死,密度增高而无骨小梁结构可见。少数病例有病理性骨折。 2.CT检查 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但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 3.MRI检查 可以更早期发现在长骨干骺端与骨干内有炎性异常信号,还可以显示出骨膜下脓肿。因此,MRI检查明显优于X线和CT检查。 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增多,使99mTc早期浓聚于干骺端的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后48h即可有阳性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只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因此该项检查只具有间接帮助诊断的价值。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需要鉴别的疾病如下: 1.软组织蜂窝织炎或深部脓肿 肿胀多限于肢体的一个侧面,无轴心叩痛。 2.坏血病引起的肢体疼痛、假性瘫痪和骨膜下血肿 有缺乏维生素C的病史及X线干骺端的坏血病特殊病变,给维生素C后症状很快缓解。 3.婴儿骨皮质增生症 主要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全身症状轻,可有低热、烦躁,局部肿胀,肢体可呈假性瘫痪。X线片的特点为骨膜下大量新生骨,如为长骨发病,病变局限于骨干部,从不波及干骺端与骨骺。 4.急性白血病 有局限性骨质破坏者局部肿胀与触痛,如伴以发热和血沉加快而白细胞计数正常者,常可误诊为骨髓炎。但注意病史,X线片上可见弥漫性脱钙及新的受累病变部位出现,提示为全身性疾患,作骨髓穿刺可获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