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的病因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其血清分型有83种。Ⅰ、Ⅱ、Ⅲ型致病力强。其余各型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多为上呼吸道寄生菌。肺炎球菌呈弹头形,直径约0.5~1.5µm。成双排列时,钝端或尖端相对。有时呈短链状排列或单个存在。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普通染色标本中,因荚膜不易着色,故呈现出不着色的半透明影绕于细菌外围。此荚膜可用特殊染色法染出,有助鉴别。肺炎链球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致病力主要靠荚膜侵袭作用。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短期免疫力,容易复发、再发,与细菌型别繁多,免疫期短有关。
小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的发病机制脓液和粘连比较集中于大脑表面,顶部较多,有如帽状,脑底脓液较少。晚期病人病变较为普遍而严重。常见并发症有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病程较长者可致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积水。
流行病学表现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与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约占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80%。近20多年,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菌株(PRP)在不断增加,中度耐药株已在全世界发现,而高度耐药株也在许多国家出现。北京地区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达15%以上。耐药基因是逐步获得的,具有多基因特性。耐药的发生是由于PRP耐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特别是PBP1和PBP2改变所致。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的菌株,通常与其他抗生素有交叉耐药,最常见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氯霉素、利福平等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 发病季节与呼吸道疾病流行有密切关系,常继发于上感、肺炎、中耳炎及乳突炎之后。有些病儿原发病灶不易找出。少数患儿继发于颅底骨折、颅骨外伤或脑外科手术后。有先天畸形,如皮样窦道、脑脊膜膨出、椎管畸形的小儿,细菌常可由此侵入致病。小儿4岁前施行脾切除术后发生暴发型败血症时,也易见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