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如何诊断根据呕吐病史及胃蠕动波和腹部肿物的体征,诊断不困难。少数诊断困难者可借助X线、B超和内镜检查来确诊。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常规应查血钠、钾、氯、镁和血pH值,查肝、肾功能和胆红素浓度,大便潜血试验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腹部X线平片及钡餐造影 (1)腹部X线平片:立位腹部X线平片显示胃扩张,胃下界达第二腰椎水平以下,肠道气体减少;卧位可见胃蠕动波。 (2)钡餐检查:对未能摸到肿块的病例,应做钡餐X线检查,可发现典型的X线改变而确定诊断。病儿服稀钡后,在X线透视下可显示胃不同程度扩张,蠕动增强,可有胃食管反流,钡剂行至幽门部停止或仅有少许钡剂进入十二指肠。 钡经过幽门排出时间延长,正常婴儿服钡后立即或数分钟后就可见造影剂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幽门狭窄时,15~20min无钡剂通过幽门;另外,造影剂排空时间也明显延长,正常婴儿胃排空时间为2.5~3h,幽门狭窄时6~10h不排空,甚至24h后仍有钡存留胃内。更重要的是,如能在右前斜位耐心仔细地观察,可见幽门管细长狭窄,呈“线样征”,延长达1~3.5cm;幽门肥厚的环行肌压迫胃窦,显示“肩征”;压迫十二指肠球基底部,使十二指肠球部似蘑菇状改变,称“蕈征”;幽门管不充钡,仅幽门入口充钡,似鸟嘴状,称“鸟嘴征”;水肿的黏膜夹在幽门管中央,两侧有平行的钡剂充盈,称“双轨征”等,十二指肠球底压迹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特有X线改变。 钡剂排空延长,应注意吸出钡剂,防止误吸。 2.超声检查 近年来B型超声检查已广泛应用于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该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图像清晰,易于识别。其典型声像图改变为幽门肌增厚,幽门管延长。动态观察胃潴留较多,胃蠕动增强,幽门窦肥厚,为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间接征象。肥厚的幽门环行肌显示低密度回声,相应的黏膜层为高密度回声,幽门肌长径≥16mm,厚度≥4mm,直径≥15mm,确诊率81%~93%。 3.内镜检查 可见幽门管呈菜花样狭窄,镜头不能通过幽门管,有胃潴留,确诊率为97%。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因呕吐物中不含胆汁,可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高位不完全性肠梗阻,但易与下列情况发生混淆,应认真鉴别。 1.幽门痉挛 多在出生后即出现呕吐,为间歇性、不规则的呕吐;呕吐次数不定,吐出量也较少;呕吐程度较轻,无喷射状呕吐。因此,病儿虽可有轻度消瘦,但无严重脱水和营养不良。少数病儿偶可见胃蠕动波,但扪不到肿块。X线检查仅有轻度幽门梗阻的改变,无典型幽门狭窄的影像。用镇静药及阿托品等效果良好,可使症状消失。 2.幽门前瓣膜 幽门前瓣膜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在幽门部或窦部有由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构成的瓣膜,将胃和十二指肠分隔开。瓣膜有的完全,有的有孔。完全瓣膜于生后即出现完全梗阻症状。有孔瓣膜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一般多在新生儿期发病。其主要症状为呕吐,多发生于喂奶后,常呈喷射性,吐物为奶,无胆汁,并常见胃蠕动波,临床上与幽门狭窄很相似,较难鉴别。但幽门前瓣膜的病儿在右上腹部无肥厚的幽门肿块,另外钡餐X线检查除见幽门腔狭窄外,无幽门管延长、弯曲及十二指肠球底压迹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特有X线像。该病用镇静、解痉药治疗无效,只有手术切开或切除瓣膜行幽门成形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胃扭转 多于出生后有溢奶或呕吐,也可在数周内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不含胆汁,偶呈喷射状,一般在喂奶后,特别是移动病儿时呕吐更明显,腹部无阳性体征。钡餐X线检查可以确定诊断。其X线特点为:食管黏膜与胃黏膜有交叉现象;胃大弯位于小弯之上;幽门窦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双胃泡,双液平面;食管腹段延长且开口于胃下方等。采用体位喂养法,即喂奶后仍保持原位,半小时或1h后放平,一般3~4个月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 4.胃食管反流 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良,胃贲门部缺乏肌张力,经常处于开放状态。病儿多在生后几天内出现呕吐,特别是喂奶后将病儿放平时发生呕吐,如将病儿竖立即可防止。钡餐X线透视见贲门开放,造影剂逆流入食管即可确诊。 5.喂养不当 由于喂奶过多、过急,或人工喂养时由于奶瓶倾斜将瓶内气体吸入胃内,或喂奶后放置不当等,均为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如系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应防止喂奶过多过急,食后怀抱小儿,轻拍后背使积存于胃内的气体排出,呕吐即可停止。